钢铁大街昆河中桥,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是包钢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每天早晚都有数万人从桥上经过。40年,一条街、一座桥见证工业长子。 包头综合广播记者张玉超报道: 1980年,一个冬天的早晨,上班高峰期7:30,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站在钢铁大街,看着包钢工人上班时熙熙攘攘的人流按下了快门,照片被广为传播。从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壮观的自行车大军和远方天空一个个巨大浓烟长龙。 同样是隆冬季节,早7点,驾车行驶在钢铁大街昆河中桥附近,包钢炼钢厂安环部部长赵进伟看着穿梭行驶的私家车、通勤车、自行车,回忆起三十年前全员骑自行车入厂的壮观情景,感慨万千:“都是一个方向走的自行车,有车就是单位的车,很少,有摩托车也是少部分。” ![]() 1978年,包钢职工人均产钢量不到17吨;包钢全年生产钢坯只有90万吨,还不足现在包钢一个月的产量。 赵进伟说,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包钢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基本没有太多变化。三座高炉炼铁、炼钢主要以平炉为主,轧钢线上也只有少数规格和品种的无缝钢管、工槽钢和热轧窄带钢等产品支撑,包钢还没从出售钢坯的原始困顿中完全走出来:“炼钢厂以前是模铸,然后是平炉,从工艺上来讲,现场条件不太好,除尘效果比现在差很多。” 20世纪90年代,包钢新增装备的速度开始加快,以4号高炉为代表的“三大工程”相继建成。近20年间,包钢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各生产线的投入都着眼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秦山核电站、黄河小浪底工程、北京2008奥运会场馆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大庆、胜利、辽河等著名大型油田,包钢产品都以其优秀品质挺起脊梁。京沪、武广、青藏铁路,都有包钢钢轨接受极速极寒考验…… ![]() 2010年参加工作的包钢炼钢厂综合部罗晓龙说,自己赶上好时候,每天开车上下班,到停车场坐摆渡车到厂门口,设备也是智能化: “我们厂子就是基本上实现了这个数字化、协同化还有智能化,现在上线的这个ERP平台,可以看到整个生产流程的各项数据,全局的把控会更好。” 时光荏苒,40年过去了,在这条因包钢而命名的宽阔街道,你再也找不到当年久保田博二镜头里浓缩包钢以及当时中国钢铁工业的缩影的影像踪迹。40年来,钢铁产业经历了由简陋高耗、粗老笨重到高效智能、节能环保的巨大转变。从包钢建厂至今,职工上下班的“洪流”始终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流动在昆河中桥的上班一族,同样是骑车上班,内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包钢职工罗晓龙:“生活方式更健康了,夏天天气好了,都愿意骑骑自行车锻炼身体,不像以前,能有个自行车都是奢侈的事了。” ![]() 走出厂区,开车行进在钢铁大街,回顾包钢40年走过的钢铁之路,包钢炼钢厂安环部部长赵进伟说,今非昔比:“包钢整个设备系统大变样。我记得刚入厂的时候才挣70多块钱,现在挣8、9千,万数来块钱,差距非常大了。” 时代在变迁,包钢改变的是设备、技术,以及昆河中桥上班潮的风景,不变的是包钢人40年如一日的钢铁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