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6月19日晚间,上交所披露科创板第47次上市委员会审议集会结果,同意中芯国际首发上市。 从6月1日提交科创板首发申请,到6月19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同意中芯国际首发申请,中芯国际只用了19天就完成了注册上市的流程,中芯国际在科创板的每一节点,都在誊写科创板的最快纪录。与此同时,中芯国际计划在科创板融资200亿元,也成为科创板迄今为止的最大融资范围纪录。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谋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芯国际乐成登岸科创板,属于情理之中,有利于加速实现国产替换,解决“卡脖子”问题。但同时也要警惕行业盲目跟风,防止行业野蛮生长。 估值或超2000亿元 中芯国际2000年4月在上海建立,由被称为“中国半导体教父”的张汝京一手开办,目前为止,是海内范围最大、工艺最领先的晶圆代工场。 拓墣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场营收排名显示,中芯国际排名全球第五,占总市场份额的4.5%,仅次于台积电、三星、格芯与联电。 虽然中芯国际从首发申请到登岸科创板只用了19天的时间,但其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或困于资金,或困于权利内斗。 张汝京曾在美国半导体企业德州仪器任职。1997年,同心专心想回中国建厂的张汝京回到中国,时值台湾半导体行业厮杀猛烈的时候。他利用自己在德州仪器的遍及人脉,在台湾开办了“世泰半导体”,挑战“台积电”和“联电”。 但“世泰半导体”终极被台积电收购,随后张汝京便自筹资金建立了中芯国际,并决定在上海浦东建厂。 尔后短短3年时间,中芯国际就拥有了4条8英寸生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跻身全球第三大代工场,至此,大陆芯片制造业迎来高光时刻。而且中芯国际分别于2004年3月17日、18日在美国纽交所和香港联交所上市。 不外,登岸纽交所15年后,中芯国际决定从纽约证券买卖业务所退市。对于退市的缘故原由,中芯国际表示,与全球买卖业务量相比,中芯国际ADS买卖业务量相对有限,维持ADS在纽约证券买卖业务所上市将带来较重的行政负担和较高的成本等,因此选择由纽交所退市。 本年5月5日,中芯国际公布公告称,正式提交申请回归A股上市。 今后其IPO进程以敏捷举行。6月1日,中芯国际提交上市申请并得到上交所受理,6月4日进入问询环节,6月7日公司回复首轮问询。3天问询、4天回复的速率也创造了最快纪录。而此次上会审核通过,间隔其提交上市申请仅已往19天。 中芯国际审核通过的消息一出,其H股6月22日股价应声而涨,盘中一度涨超7%,股价创16年来新高,靠近汗青股价最高点,截至6月23日收盘,其市值凌驾1440亿港元。自5月5日中芯国际宣布回A以来,已累计上涨约60%,市值增长近600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分析,中芯国际在A股正式刊行,其市值将会更高。就先前的经验而说,港股回归科创板一直有着不错的溢价,其科创板市值靠近港股的2倍。 根据市盈率来估算,也验证了上述说法。中芯国际偕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约莫为114倍左右。数据显示,2019年,中芯国际录得的净利润为17.94亿元,参照上述数据大抵可以估算到,中芯国际的估值约为2000亿元左右。 “痴情”科创板 随着中芯国际过会等利好消息不停开释,半导体股也迎来了一波上涨。 经统计,截至6月22日收盘,科创板14只半导体股合计总市值破5000亿元,达5084亿元;而在前一买卖业务日,上述14股合计总市值为4766亿元,仅一个买卖业务日14股合计新增总市值达31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近日公然表示,科创板推出后,创新型企业到科创板上市非常踊跃,好比半导体行业,目前已经有14家半导体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接下来还会有一些紧张的半导体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探索科技(Techsugar)首席分析师王树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支持中芯国际特事特办,作为陆系中实力最强的芯片制造气力,回归A股理所应当。 国泰君安证券发展企业部执行董事陈伟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些被西欧卡脖子的科技项目,相干公司会快速过会,以便于科技创新,重点突破。 不外,科创板到底是半导体的“欢乐场”照旧“填埋场”,业内看法不一。 芯谋研究研究总监徐可则表示,半导体产业是创新驱动高度市场化资本麋集的产业,连续高强度的资本投入是产业乐成的保障。资本投入的不足,是拦阻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要停滞。科创板用政策的气力和市场化的手段,买通了从投入到退出的绿色通道,会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进入产业,会最大限度地解决长期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问题,刺激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发展。 王树一表示,科创板对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正面意义毋庸置疑,半导体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在2014年国度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正式推出从前,已经是很冷门的行业。国度政策倾斜,尤其是科创板的推出,给了资本快速退出的渠道,可以勉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从这个角度看,无疑是正面的。 但王树一夸大,科创板从设立以来,仅有和舰芯片一家半导体公司被拿下,其余全部过会。在审核制下,这一征象未必是好事。其中一些资质较差甚至业绩注水的企业,除了让投资人全身而退,股民买单之外,弊大于利。而且这部门资本好不容易退出,不见得就会再投入到半导体,这是负面。 行业躁动 天眼查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以工商登记的变更信息为准,2020年1月1日~6月21日,共有4645家企业谋划范围相干维度新增“芯片、集成电路、MCU(微控制单元)”,其中6月变更的企业就有616家。 一私募基金合资人对记者表示,回首太阳能、LED、风能等产业,中国每次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是大跃进式的。根据已往经验,泡沫肯定有,而且现在有一些已经在开爆了。 徐可认为,如果把海内的半导体产业当成一个关闭的体系,资本短期的大量进入,不可制止会带来产业的浮躁,会带来如企业估值虚高、企业间高薪挖角甚至出现一批只靠PPT讲故事融资的企业。 只要这个产业保持开放,保持市场化,资本的气力会召唤企业家精神,会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和技能进入,优秀的企业一定会脱颖而出。 对此,王树一表示,半导体企业数目的暴涨,大抵从2014年就开始了。这就是看到类似科创板的财富效应吸引来了不少谋利者,这种数目级别的企业增长,在其看来,对全行业来说存在一些毛病,由于资源极大分散对半导体行业原来就是大忌,这是一个需要资源集中的行业,市场根本容纳不了2万多家。 而随着初创的半导体公司数目的骤增,有业内人士认为,以后大概会出现大量的并购和倒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