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就中欧合作而言,专家通常会将之区分为“硬”合作和“软”合作。“硬”合作涉及经济,此类合作应着眼于实现互惠互利。需要强调的是,互惠互利不仅关乎促进发展的数量,且涉及其质量。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还需关注循环经济领域合作的重要意义。“软”合作涉及文化、科学和社会领域以及社区、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当前欧中面临的问题是要在这两种合作之间达成真正的平衡,共同提出有利于两种合作平衡的动议并积极落实。对于中欧建立和保持建设性的、忠诚的、和平的关系而言,这两种合作都非常重要。意大利政治、经济与社会研究所非常关注上述问题并与中方积极开展合作。 孙彦红:近几年,中意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各领域合作持续稳步推进。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意大利,双方联合发布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并签署了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这无疑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已取得成就的高度肯定,也表明意大利对该倡议的落实前景抱有积极期待。2020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而两国在抗击疫情中的团结互助为继续深化合作夯实了基础,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加强合作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 法拉:中国与意大利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确实值得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必须团结,不能分裂。我想补充一点,我认为,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倡导促进各国人民加深了解是其文化层面的内涵。在这方面,意中两国的交往有着宝贵的经验遗产,且已深深融入过去几个世纪两国建立起来的深厚关系中。几百年来,经济交流总是伴随着热烈的科学和文化交流。事实上,无形的价值观的交流常常是意中关系的主要驱动力量。目前,两国在《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重要国际平台上作出了共同承诺。我们应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为在这类平台达成的共同建议和倡议加紧努力。为此,若意中两国联合组织和启动围绕可持续增长等议题的常设讨论机制,将会释放真正的积极信号,推动相关问题在国际层面的讨论和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