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较3月提升5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4.5%,回升4.6个百分点,按照供给侧数据测算对应4月份的GDP增速为-1.3%左右,较1季度的-6.8%收窄了5.5个百分点,预示着5月份有望由副转正。 但是需求侧的复苏力度却较为缓慢,-7.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8.2%的出口增速,所对应的GDP增速在-3%到-4%左右的区间,虽然较1季度有十分明显的收窄,但与供给侧回复的缺口达到1.7到2.7个百分点。 二、价格参数持续回落进一步说明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经快速显化,并成为复工复产的最大阻碍。 4月CPI 和PPI较3月分别下滑了1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代表总供给与总需求状况的核心CPI,4月仅为1.1%,比3月下滑0.1个百分点,GDP平减指数4月为开始接近于0,较3月下滑了1.4个百分点。这些参数都表明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已经显化并将进一步恶化。这将导致我们在复工复产之后没有足够的需求和订单,从而导致复工复产出现二次停工停产。 PPI持续3个月负增长表明新一轮工业萧条已经出现出现,PPI环比负增长和同比负增长及其进一步扩大必将使复工复产的企业面临持续的亏损甚至破产,有效需求不足和订单的大幅度下降已经成为复工复产企业最大的压力。 三、复工复产率与达产率的分化说明复工复产面临瓶颈性约束,行政性推动已基本完成其使命,市场需求大推动是经济循环常态化的关键。 两个参数分化值得注意:一是4月的大企业复工复产已经基本完成,但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率却较为低迷;二是复工复产率总体较高但达产率却十分低迷。到4月25日规模以上工业还有15%达产率不足50%,规模以上服务业还有30%企业达产率不足50%,有资质的建筑业40%企业达产率不足50%。这些数据说明,复工复产的行政化推动已经达到极致,复工复产率提升速度的下滑以及达产率的低迷说明复工复产面临明显的瓶颈约束,有效需求不足是复产率和达产率进一步提升的核心障碍,中国经济在完成行政化复工复产开始步入到经济循环市场化加速的破冰时刻,需求刺激的大推动十分重要。如果任由复工率与达产率长期分化,复工复产企业受到的成本冲击将越来越大,宏观经济的供给损失也将进一步加大。目前是稳定内部经济循环的窗口期。 四、外部环境对于中国生产体系的冲击还没有显化,全球经济同步的深度下滑、全球贸易的深度收缩、贸易冲突的加剧、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以及“去中国化”的抬头将使中国经济2-3季度面临的压力全面上扬,超越我们的预期。提前稳住内部经济循环基本盘是应对外部冲击和大国竞争的核心基础。 3月和4月出口参数和外资参数的超预期反转并不代表中国外部环境的改善,只说明世界疫情与世界经济下滑对于外需的冲击有一定的时滞。4月出口订单指数仅为33.5%,比4月下滑了12.9个百分点。全球PMI出口订单指数在3月也下滑到41.5%,按照WTO的预测和联合国贸发会的预测世界贸易将在2-3季度下滑20-30%,这种深度下滑必将导致世界工厂的中国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 在目前逆全球、去中国化、围剿中国以及中美摩擦将全面恶化多重因素叠加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这种超级必须要有思想和行动准备。在各种战略准备中,提前恢复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盘,不断巩固住内部产业链、价值链的竞争力和完整性和畅通性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此,在外部贸易、外部投资、外部政治摩擦高峰期没有到来之前,全面扩充内部需求,快速促进市场循环的常态化,是当前窗口期的必然之举。如果在外部超级冲击爆发之后才采取内部对冲政策,必将导致内部基本盘和外部基本盘都无法稳住,必将错失我们目前获得的宝贵窗口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马骏:经济刺激没必要大动干戈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发表文章指出,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虽然疫情对经济和财政收支造成了短期的冲击,但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势头已经相当明显,财政收支情况也会逐步好转。即使今年我国要比去年多发一些国债、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其规模并不会太离谱,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财政与金融之协同框架下有序进行。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以增加长期经济金融风险为代价,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法律底线和对财政行为约束的最后一道防线。(凤凰财经) 潘功胜谈《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会上指出,《意见》的发布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未因疫情的影响而放缓,彰显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鲜明态度和决心。《意见》将有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经济增长新动能,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潘功胜指出,在《意见》制定过程中,部分开放创新工作已经稳步推进并落地。例如,在民生金融方面,人民银行根据各方意见,已经制定推出近期大湾区内社会诉求较为强烈的几项金融政策。包括,采用远程方式,为港澳居民代理见证远程开立内地银行结算账户试点,并逐步扩大机构使用范围和规模;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使用移动电子支付;港澳版银联“云闪付”、微信和支付宝(香港)电子钱包等项目均已投产。在投融资便利化方面,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和贸易新业态外汇管理等举措已在广东进行初步尝试。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广东自贸区率先开展货物贸易收支便利化、资本项目本外币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同时,部分重大创新政策也在稳妥有序推进,包括探索建立与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跨境理财通”机制等重大措施,正在进一步完善,将在条件成熟时陆续推出。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潘功胜最后强调,下一步,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坚持抗击疫情和金融改革开放两不误,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事业。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发展,会同地方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分支机构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积极推动各项金融创新业务开展。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业务培训,更精准地理解政策,用好政策,不断提高企业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中国金融新闻网) 主编:胡滨 本期责编:尹振涛(博客,微博) 研究团队:尹振涛、何海锋、杨文尧天、范云朋、卜一凡、费洋、吕若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