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翻译是一门交流的艺术。作为译者既要关照原文,也要考虑德文表达习惯,要能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体系之间自由切换。忠实于原文但又要有二度创作的意识。这种过程对马海默来说既是痛苦也是享受。他在翻译时,会尽力避免自己的个人色彩,但也不会完全照搬原文,而是深切体会原作者风格各异的语言,再用相应的德文去还原叙事,力图让德语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妙处。 马海默举例说,很多中国作家在小说里会使用双关语来表达幽默。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去翻译,德国读者不一定能理解。“我会从德语中找出一个与之对应的双关语,也许它与中文双关语的原文用词完全不同,但德国读者能够体会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要求译者有足够的德文写作功底。”马海默是德语文学专业出身,这为其做好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道家文化对我的影响很深刻。”马海默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他最喜欢的书之一。“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了对德国文学建立起不同的理解,当时,我强烈地想要学习一种完全不同于欧洲国家语言的语言,所以我选择了汉语。” “阅读和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越多,我就越感受到,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处时,应当互相尊重,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对方。”马海默希望德国读者能“更好地从阅读中了解中国”。 “让意大利读者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访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汉学家傅雪莲 本报记者 暨佩娟 王云松 “你说啥子哩”“好吃得要命”“没得”……近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一个高等教育展上,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汉学家西尔维亚·波齐(中文名傅雪莲)不时秀出的几句地道中国地方话,引发全场笑声一片。 1995年,从小喜爱文学、热爱汉字的傅雪莲来到四川大学学习中文。很多中国朋友和傅雪莲第一次见面,都会拉着她的手,“像亲戚一样热情”。“不用多说话,我们就感觉到彼此的热忱,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中国。”傅雪莲坦言。 中国的多元文化让傅雪莲对世界充满更多好奇。意大利的中餐多以浙江菜为主。傅雪莲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文化,北京的烤鸭、四川的麻辣烫、昆明的过桥米线各具风味。“如果不去中国,你就不知道中国是多么美丽的国家。”傅雪莲进一步解释说,近年来不少中国作家来到意大利举行读者见面会活动。意大利读者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感觉到,中国人开朗热情而有亲和力,“希望更多意大利人能到中国去,亲身感受这个国家的不凡魅力”。 傅雪莲从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当时,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意大利文之后,在意大利的销量并不大。如今,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中国文化在意大利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久前,傅雪莲把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还计划把第七十四届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也翻译出来。“意大利读者喜欢科幻文学。翻译这些中国科幻文学作品,我相信可以激发起意大利民众对中国文学更浓厚的兴趣。”傅雪莲说。 在比可卡大学,傅雪莲教授翻译、中文语法、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等课程。学生们都知道,要通过这几门课的考试,精读一两本中国作家的作品是“必选动作”。傅雪莲说:“有趣的是,学生们看了第一部中国文学作品之后,就忍不住接着看第二部、第三部。” 傅雪莲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来,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加密切了。更多意大利出版社对出版中国文化书籍表现出兴趣,书店里出现更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 文化如水,浸润着民众的心田。傅雪莲告诉记者,如今,米兰皮科罗剧院经常有京剧、越剧表演,很多当地人欣然买票观看。“文化是促进各国民众沟通的一座坚实桥梁。我会继续把更多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意大利文,让意大利读者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进而看到中国的真实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