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研究院报告显示,2018年下半年开始,房企逐步迎来偿债高峰期。截至2018年6月底,除民间融资和类金融机构贷款,房企有息负债余额约19.2万亿元。从兑付规模来看,2018年下半年到2021年到期规模分别为2.9万亿元、6.1万亿元、5.9万亿元和3.4万亿元。 亿翰智库也认为,2019年至2021年是房企的债务集中偿还期。 该机构指出,从2015年行业宽松至2019年中期行业调控,房企现金流变动趋势大概分为三个阶段:2015-2016年四季度之前,公司债放开,房企扩大融资规模,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流出同时扩大;2016年四季度至2017年,行业调控,融资收紧,债券融资规模降至冰点,现金流入收缩;2018-2019年,行业调控升级,融资渠道持续收紧,叠加债券到期影响,现金流入再度减少。 亿翰智库表示,截至2019年中期,第一梯队的现金占比有明显提升。相比之下,第二梯队房企的现金流净额变动幅度最大,往返于正负数值之间,应警惕销售回款率下降风险。第三梯队的现金流净额转负,意味着企业面临现金回款下降。 “总体收紧、梯队分化”的现象,反映出房企抵御风险的能力存在差别,在市场下行期,其策略也有所不同。严跃进认为,大型房企在融资成本上较有优势,跨周期运营能力较强,系统性风险并不明显;中型房企将不得不放慢扩张步伐,并努力维持资金的平衡;小型房企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更加依赖销售回款,出现资金链危机的概率较高,这部分企业出现风险的概率较大,甚至可能出现债务违约潮。 “最难的时候还没到来,因为今年上半年有一个融资窗口,有一批企业趁机补充了资金。如果融资渠道继续紧缩的话,未来的资金风险有可能蔓延到数百亿甚至千亿规模的中型企业身上。”前述房企人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