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表现在对于客观规律和时代潮流的正确把握,首先是准确把握时代主题。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最重大的时代问题,道路、制度的优劣,政党、主义的取舍,都取决于其对和平发展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和平发展这一时代的主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也为当代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从时代特征上看,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类似马克思生活时期的历史场景,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世界呈现出深刻复杂变化的态势,充满着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应对挑战的人类共识尚不成比例,发展的机遇隐藏在层出不穷的挑战中,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分割在局部利益的凸显和冲突中,历史潮流在诸多逆流和漩涡的干扰下时隐时现,可谓是“潮流浩荡”而又“波谲云诡”。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回答这些时代之问,必须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认清世界大势。要做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判断时代潮流必须依据客观历史规律的观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历史潮流和它借以实现的现实形式进行科学区分的观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依托新的社会力量推进历史潮流的观点,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运用,才能为我们判断时代、认清时代潮流奠立战略定力。 对任何思想的认识和评价,都依据于它对其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及其特征的把握程度。而对时代、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的科学把握,则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继承者们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的特点,也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方面。新时代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明确三点: 首先,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真正影响力,是建立在非西方化的国家和社会制度基础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焕发生机活力。在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综合创新,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一制度创新的灵魂,就是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融入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之中,构建了与西方多党制截然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其次,客观看待经济全球化。冷静分析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的“双刃剑”效应,它并非经济全球化本身的问题,而是放任资本逐利的后果。资本的逐利本性在发展问题上表现为固守“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而中国则展现出另一种发展思维,这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一发展思维的特点,就是将他国的发展视为本国的机遇,将本国的发展转化为他国的机遇,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共赢。正因如此,中国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中,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也不断增强,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中逐步从跟跑者转为领跑者。 第三,明确中国必须走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长期以来,西方对意识形态制造的“神话”,就是把西方发展模式标榜成所谓的“普世价值”,鼓吹“现代化即西方化”。实际上,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不公平、不可持续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拓,打破了后发展国家必然沦为西方附庸的怪圈,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实事求是”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并坚持一贯正确的“以人民为中心”利益导向,致力于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1949年以来,我国发展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民的需要相对简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战略布局、总体布局也有了重大调整。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在理论上突破了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必须完全一致的观点,使主要矛盾更加贴近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解决了社会性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发展的绝对变动性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重点和问题,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离开这一利益导向,发展经济和解决需求就失去了客观标准,就会不断诱发出虚假的“解放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是保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贯彻的重要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遇到的新挑战,就是坚持人民主体与调动个人积极性、党性和人民性如何更好统一的问题。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既夯实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运用取得的突出成就。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设计,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有力保证了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努力实现伟大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