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部门平台迭出,信息数据的采集,需要我们计生协理员、民政养老协理员一次次敲开居民家门,而采集的数据由于部门的平台信息不互通,使得原本丰富的各类数据成为了信息孤岛。 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改变数据的采集、舆情采集、信息公布模式,构建大数据智慧化管理,打造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整合七大系统 社区治理有了“智慧大脑” 2017年6月以来,滨湖世纪社区整合“两应”党建、社会治理 、社区服务、安全生产、综治维稳、世纪商圈、网格管理七大系统,搭建起“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一体化智慧服务平台”。通过整合2支队伍,居民区网格信息员,街面城市综管队员;建立值班长24小时值班制;由智慧中心“社区智慧大脑”画静态数据图像,对动态数据分析判断并统筹调度。据悉,该平台实现了急事难事找网格、小区治理齐参与、各项活动入组织、各类投诉有渠道等四大便民服务功能,形成了社区信息实时发布、居民诉求及时搜集、舆情事件快速处理、数据分析导向工作的体制。平台运行2年以来,录入70万条字段信息数据,流转办结案件67000件,获取居民意见建议3150条。 数据采集高效 筑起“精准识别”第一关 平台搭建整合后,海量信息来源的端口显得尤为重要,为社区量身打造“智慧E通”、二维码强大而便捷的入口筑起“精准识别”第一关。祖花群是徽昌苑的一名陪读妈妈,从社区成立以来一直坚守在信息员这个岗位上,更新户况是她重要的工作内容。以前都是拿着纸笔采集信息,信息量大了以后,很多信息就容易被忽视。从2017年开始,上户采集信息用的资料袋已经“折叠”成了我们口袋里的“智慧E通”APP。“APP主要有任务清单、信息查询、案件处理、走访巡查、工作考核等多种功能,设置了活动打卡登记、楼栋数据统计、上户走访管理、关爱人群走访和安全巡查自报、数据变更提醒等子菜单。比如数据变更提醒这一项,以前户况信息主要是由我们采集录入,而现在居民也可以更新自己的信息,经后台确认通过,会提醒到信息员,使得户况更新的效率大大提高。”说话间,祖花群账号登陆的APP有信息更新提醒。 除此之外,社区的各个小区楼栋、商业楼宇、沿街商铺、街面巡查点等地方,都张贴有二维码牌。居民只要扫一扫,服务活动全知晓、商家情况尽了解、投诉建议秒立案、三长三员快捷找,拓宽了民情民智汇集的渠道,形成了及时、广泛、快速、便捷的居民参与共治渠道。 “过去要反映问题,先是去网格反映,紧接着去找物业,很多时候小问题都堆积成了大问题才去反映。现在楼栋里有了二维码,物业问题找楼长,活动参与找居民组长,办证咨询找网格员,方便着呢!遥不可及变成了触手可及。”在楼道里碰到的李阿姨对二维码赞不绝口。 大数据分析 支撑起社区工作“精准施策” 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繁多,反而陷入了“信息孤岛”。居民的需求表达不畅通,政府无法准确把握群众诉求进而提供有效精准的服务。出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错位,严重阻碍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难以实现公共资源最优配置。对此,社区“智慧大脑”将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和共享,为明确工作方向提供依据,简单来说,网格员针对关爱人群类别与需求安排走访频次、服务类型,实现公共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服务的转变。大数据分析呈现的画像为社区治理提供“精准施策”的决策依据。建立社区大数据分析研判机制,每周以短信、分析报告的形式将数据呈像给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纵向、横向对比和精准分析,梳理各网格、部门需要关注的风险点、隐患点,明确社区工作重难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同时根据居民投诉建议具有普遍性及敏感问题,提前预判,及时形成“预警预报”,明确隐患、关注重点、提出建议,推动联动执法更加科学、高效。今年以来,平台内住改商的投诉量明显上升,这类别的投诉量达到了红色高位,通过分析研判住改商数量、分布图、经营类别等信息,社区决定开展为期15天的“住改商专项整治行动”,组织调度网格办、城管部、市场监管所、物业联合处置,还居民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两年来,大数据构建起社区治理的“神经网络”,让社区治理变得更加“清晰”、精准、高效,进一步增强了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力;打破信息孤岛,打通协同渠道,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共治共享的融合度;大数据汇集的一体化参与方式更进一步增强了社区与居民的互动性,使社区治理与居民需要实现了精准对接。(孔连连 袁佩静) (责编:郭宇、金蕾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