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郭金龙与NDFRI研究员交流时指出,目前都把互助产品做得跟重疾险很相似,这实际上存在隐患,会让用户混淆“互助”与“保险”。而且,这种无差别的给付模式可能存在潜藏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不排除有利用规则漏洞“骗取”互助金的人。 保障风险:“契约式捐助”下的非刚性兑付 实际上,随着网络互助用户愈发壮大,其保障不确定性也逐渐引发关注。由于网络互助是通过众人交费形成的风险契约池,这种契约并不是一种刚性保障,即平台不能承诺加入的会员发生了风险事件一定能获得保障。 对此,水滴公司合伙人、水滴互助总经理胡尧认为,网络互助是一种“契约式的捐助”。本质上是为风险同质的群体提供一个互相保障的平台、社群和工具,保障“契约”并非是会员跟平台的之间的关系,而是平台会员之间的互相分摊和互相保障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亦认为,网络互助通过集合同类风险的个体来分散同质风险,符合保险集合与分散风险的基本原理,有一定合理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目前尚无法可依,未纳入监管,这使得其发展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胡尧也指出,“对于网络互助这个行业以及从业平台来说,履约环节是否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让用户更加舒心、更加方便地得到赔付,实际上是最关键的。” 在让用户感到舒心这方面,康爱公社的做法值得借鉴。NDFRI梳理各平台条款发现,康爱公社在处理用户审核纠纷时,预留了较大的回旋空间。康爱公社会委托多个审核机构对争议案件进行审核,多方交叉认定;对于争议较大的,多方审核机构认定结果不一样的,且患者又急需用钱的,会按照50%进行筹款。对于加入时间较长的会员,会尽可能在不违背规则制度下,以对老社员有利的原则进行判定,对老社员的权利进行保护。 商业模式探索:互助业务之外的拓展 2019年或许是网络互助行业进入新阶段的分界线。越来越多的巨头涌入和资本加持下,网络互助不仅要承担“互助”的社会价值,更要在创新模式上,实现商业价值。网络互助竞争者们在宣称“不盈利”、“做公益”的同时,又纷纷喊出“回归保障服务本质”的口号。 从各个平台收取管理费和调查费的额度来看,盈利的可能性不高。相互宝、水滴互助和康爱公社的负责人等在接受NDFRI研究员采访时也表示,单靠互助业务,无法盈利。但NDFRI发现,从服务出发,各个平台都已经拓展了其他衍生业务,试图围绕医疗健康保障打造一条龙服务。 而开拓除了纯粹互助产品之外的保障服务,各家公司选择的方式几乎殊途同归,与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借助“互助”将保障场景扩宽的方式或许也是顺其自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轻松互助链接了健康商城,提供家庭医生在线诊疗服务,还可进行健康评估,为用户提供健康管理方案等。苏宁金融的宁互宝、蚂蚁金服的相互宝都在平台的保险服务栏目下,而水滴公司开辟了水滴保险商城,提供各类保险产品的购买服务。 拿水滴公司来说,胡尧认为,可以通过“互助”、“大病筹款”等业务场景,正确传达健康险理念、提升用户投保意识、普及产品价值,让保险更容易被中国老百姓接受——相当于一种培养自身风险与保障认知能力的过程。他也提及水滴保险商城已经有效探索出很多外部的合作场景,内外结合形成了较强的获客和转化优势。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