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新闻网讯(记者 鞠燎原 范玉贤)最近,常州市洛丰果品专业合作社迎来了盛夏丰收,负责人梅桂芳忙着把果园里的桃子装箱。 梅桂芳从小在果园长大,创办合作社后,不断“开疆拓土”,最多时面积达到300多亩。“种得越多反而亏得越多,现实逼着你不得不‘适度’。”梅桂芳笑着说,“按理说,土地规模越大越适合机械化作业,规模经营要以机械做支撑,但一台大型机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购置齐全需要很大投入,今年刚添置的一台小型挖掘机就花费了6万元。现阶段,无论从种地规模还是机械数量,都要适度。” 农业生产依然无法避免“靠天吃饭”。2017年,梅桂芳在无锡种了50亩水蜜桃,结果遇到了发大水,“淹水后,虫子都往桃树上跑,结果桃树烂掉,桃子上都是洞,免费送出去都没人要。” “步子迈得有些大,管理跟不上,出现了不少漏洞。”梅桂芳进行了反思:种植、管理、营销、运输都需要人手,若不缩小规模,加强科学管理,合作社很难支撑下去。“2018年初,我们在马路对面还有100亩果园,光是葡萄请人疏果这一项就要1块钱一串,而一亩地有2000串。“经过测算,土地流转租金、打药施肥、人工、套袋、修剪等,加起来人力成本每亩要四五千元。” 这两年,合作社不得不收缩战线,减少面积,先是调整为200多亩,如今只剩50多亩。降了面积,增了效益,做好加减法后,合作社的“进退之道”更加“自如”。如今,合作社种植桃子30亩、葡萄15亩、翠冠梨5亩、橘子五六亩,还引进了红美人、软枣猕猴桃等新品种。“软枣猕猴桃不用削皮,食用方便;‘红美人’无渣高糖、口感细腻,目前市场上要卖到60元一公斤。”梅桂芳预计丰收后,亩均效益将翻一倍,从七八千元提升至15000元。” 提升农业设施也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一种做法。目前,合作社50多亩地中,超过50%使用了大棚等农业设施。“一亩地的设施要3万多元,光材料就要2万多元。”梅桂芳说。 区园艺站负责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家庭农场、合作社都有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和身份转换问题,种植规模不能贪多求大,否则管理、质量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必须要适度,并及时调整面积规模、品种和栽培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