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写的贺信中说得非常明白、非常透彻。他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再次阐述了中国倡导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他提出“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这句话非常平易而含义深远。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网信事业“弯道超车”后,将给全球网络空间带来什么改变?全世界都在瞩目与等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再次阐明了中国的态度。第一,中国绝不会封闭,绝不会袖手旁观,而是主动融入,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第二,中国所倡导的,是一种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网络空间观念,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发展、共同维护安全、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既体现了大国风范、大国担当,又展示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它必将引领世界各国和各方齐心协力,为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三、新责任:共享共责 正是在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和多元一体的新格局中,对网络传播的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是一个共享、共赢、共治、共责的时代。 我们共享整个地球,也共享整个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共享。在网络空间中,由于原材料的改变、生产模式的改变、空间结构的改变,我们不再像物质世界一样,一方的获得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失去,因此,我们是有可能做到共赢的。既然这个空间是共享的,我们的目标是共赢,那么,我们就应当进行共同治理(co-governance, co-regulation)。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是共同的。 所以,在网络传播层面,我们应该承担共同的责任。人类发展目标,应该是获得利益共享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互联网提供更充分、更平衡的信息服务,要求互联网治理促成更多元、更和谐的声音。 如何达成“共责”?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第一,重寻理念,树立新的社会责任观。包括政府、企业家、网络传播者、社会组织乃至广大网民,网络传播的各个主体,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也意识到其他主体承担的责任,形成一种“共责”的观念。 第二,重建体系,确立新的网络传播治理体系。一方面要以法律奠定治理的根基,另一方面要以创新的体系,形成新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第三,重塑主体,开展网络传播责任教育。通过教育,使得新责任贯彻到网络空间每一个享用者的身上。教育事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又应该如何推动网络传播社会责任的进展?一个核心工作,就是通过教育和研究,提升全社会的数字素养、网络素养(digital literacy)。 对我们来说,要思考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教育对象,它既应当包含网络传播的从业人员和专业人士,也应当包含网络传播的用户,即广大网民。另一个维度是教育内容,它既需要塑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状况,又需要促成良好的社会规范,包括制度规范和行为规范。这就是面对新时代、新格局,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业所应当承担的新责任之所在。 总之,在互联互通的新时代中、多元一体的新格局中,我们的社会责任,也应当是“共享共责”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注释: ①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新华网,2015.12.16。 ②张涛甫:《纠偏:舆论场的结构性再平衡——兼论两种舆论引导偏向》[J], 《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3期,第51页。 ③张磊、胡正荣:《在互联网环境中重寻“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102页。 ④喻国明:《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传媒转型的价值标尺与关键路径》[J],《当代传播》,2017年第4期,第4页。 ⑤全球信息数据量逐年猛增 IDC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http://news.cnstock.com/industry,rdjj-201608-3864346.htm,中国证券网,2016.08.05。 ⑥《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2015.09.05。 ⑦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http://www.gov.cn/xinwen/2017-11/20/content_5241019.htm.2017.11.20。 ⑧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第8-14页。 ⑨胡正荣:《智能化: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第2页。 ⑩胡正荣:《智能化: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第3页。 肖峰:《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技术哲学的新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第221页。 王铭铭:《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M],三联书店,2012年第8期,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