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网络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警惕网络“高薪招聘”成为青年运毒陷阱(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10
摘要:2018年5月,青年李雨(化名)在QQ群里认识了一个人,此人告诉李雨说云南有跟车的活儿,每月五六千元的收入。在对方的安排下,李雨从上海坐火车到昆明,之后偷渡到缅甸小勐拉。知道上当后的李雨坚持不吞毒品不带货,

  2018年5月,青年李雨(化名)在QQ群里认识了一个人,此人告诉李雨说云南有跟车的活儿,每月五六千元的收入。在对方的安排下,李雨从上海坐火车到昆明,之后偷渡到缅甸小勐拉。知道上当后的李雨坚持不吞毒品不带货,被刘永萍犯罪集团的人员捆绑在凳子上,砍刀架在他脖子上,让他用微信视频和父亲通话,要求转款10万,并且不许报警,李雨的父亲先转5000元给他,加上李雨向苏州朋友借的3000元,对方才把李雨和另一名吞了毒品的人员送回中国。临行前还让他们对着手机录下视频说:“这是毒品海洛因,是自愿带回中国的。”

  检察建议督促网络社交平台自律

  “大量青年被诱骗到境外运毒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作为石扎阿发的二审辩护人,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云南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春光指出,“赤裸裸的运毒信息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暴露出网络监管的漏洞”。

  根据多名被告人陈述,只要在QQ里输入“缺钱”“来钱快,快速上岸”等词,就可以加入到“贷款群”“兼职群”“带货签单”“走投无路”“借贷群”“缺钱干一票”等群内,群里发布的招募信息内容有:“急招出差人员,薪酬1万,没有胃病,肠炎,年龄20岁左右,体重不低于100斤”“到云南带货,每次1万元,报销车费”“要大胆、听话”。发布这些信息的网名各式各样,甚至还有“黄赌毒一条龙服务”的网名。

  这些“月薪8000元至1万元”的信息,吸引了不少找工作、想赚钱青年的关注。他们中有吸毒人员、刑释人员、无业者、身患疾病者、怀孕哺乳期妇女、未成年人等。

  在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禁毒委禁毒专家库成员莫光耀看来,许多年轻人因生存压力大或其他原因铤而走险,陷入贩毒的泥沼。这些问题显示,毒品预防教育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在偏远农村针对流动青少年的教育还是空白;毒品教育措施不够有力,方法较为简单。他认为,在毒品预防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生命安全和网络安全教育。

  据不久前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目前,网络贩毒活动突出。2019年共破获网络涉毒案件695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万名,缴获毒品2.9吨。走私贩毒人员携带毒品、当面交易的接触式贩毒模式已越来越少,利用网络虚拟身份勾联、线上交易毒品,采用手机银行、微信、支付宝转账等网络支付方式付款,通过寄递渠道运送毒品的网络贩毒模式已成新常态;为规避公安机关查处,一些吸毒人员利用网络社交软件建立“毒友群”,用虚拟身份、暗语交流,进群后要直播吸毒,不参与直播吸毒,或不购买毒品就被踢出群。

  “网络贩毒的新情况已引起云南检察机关的重视。”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沈曙昆说,目前,云南检察机关梳理出境内外不法分子引诱犯罪的惯用手段,在被招募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场所,结合普法教育,法治宣传进校园,运用“两微一端”新媒体,进行广泛的法治宣传教育。

  同时,云南检察机关还运用检察建议督促网络社交平台、网络信息搜索发布平台、智能终端即时通信服务平台对其所登载的信息进行自律把关、筛查过滤,并定期向平台用户端推送禁毒、防毒相关法律政策,加速升级完善敏感信息监测及账户实名审核机制,尽可能清除冒用他人身份注册、一人多号、频繁换号的情况,以此来降低网络招募的风险。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