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进新闻网讯(陈黎云 记者 马叶星) 夜幕降临,位于南夏墅街道的大学城夜市里人头攒动,总面积1.1万平方米、可容纳400辆车的停车场,已然“一位难求”。走进夜市,除了诱人的美食担当主角,小到饰品玩具、手机贴膜、花鸟鱼虫,大到衣帽鞋服、行李箱,应有尽有。
“乘着‘地摊经济’的东风,夜市平时人流量5000人次,周末可达上万人次。”南夏墅街道城管科负责人周林告诉记者,与一些城市的路边摊不同,街道始终从城市精细治理的角度出发,以设置集中疏导点的形式,打造“地摊经济”升级版。 眼下,发展“地摊经济”成为各地复苏经济、稳定就业的重要抓手,但并不意味着要回到原来路边摊、脏乱差的粗放无序阶段,大学城夜市的前身便是前车之鉴。烧烤、油炸、热炒、水果、饮料……应有尽有,爽了食客,却苦了居民。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油烟、噪声扰民,交通拥堵不堪,既影响了城市环境和交通秩序,也损害了城市形象。虽然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专项整治,但面对流动摊贩的“游击战”,收效甚微。 一面是流动摊贩的屡禁不绝,一面是城市管理的执法尴尬,还有普通大众的消费需求,如何平衡好三方诉求?南夏墅街道创新社会治理,开出了“良方”——设置长效疏导点,在“放”与“管”中寻求发展“地摊经济”的平衡点。 以大学城夜市为例,为最大程度保持夜市的活力,疏导点选在了既远离居民区,又和原有夜市距离较近的空旷区域。全新的疏导点占地约2.11公顷,内设店面120间、划线摊位200个,实行封闭式运作。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街道成立了夜市管理办公室,将夜市划分为10个网格,由“管理员+商贩代表”负责,强化消防、卫生和治安管理,起到相互监督、联勤联动作用。 以大学城夜市为示范,南夏墅街道又相继在南淳、南湖、瑞声、庙桥等工厂集聚区推广建立起了更多的疏导点。通过强化食品卫生、狠抓消防安全、规范经营行为等措施,这些“地摊”既促进了就业、方便了百姓,也维护了市容市貌、保证了食品安全,发挥出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既要让城市有烟火气,也要有文明风。”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文彬表示,放开“地摊经济”必然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挑战,通过设置集中疏导点,既打破了原来“猫鼠游戏”的困境,更保证了“地摊经济”小而精的活力,有利于推动“地摊经济”向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