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如愿找到教师工作已经算是幸运儿了——在一家职业篮球俱乐部效力近20年的小王退役后,费尽辛苦终于通过了国家教师资格的考试,但在面试环节,被校方“刷”了下来,最终给自己留下了不能进入校园的遗憾,又重新回到职业运动队找到一份教练的工作。 “我退役的时候是34岁的老队员了,从退役前1年开始给自己找出路,因为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所以就有了去考教师证、到学校里当体育老师的想法。”小王打了20年篮球,退役后想“弥补”一下自己对校园的向往,又觉得自己的年龄不适合读书,就打算考完教师证去学校当一名体育老师:“有时候自己想,如果不是在职业队打球,是在大学里面一边上学一边打球,可能退役(毕业)选择的余地会更大一些,所以,考虑去考教师证,也是想到学校里给孩子一些专业的指导。” 小王拿到教师证,找到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去应聘高中体育教师,试课的时候,体育组的负责老师和学生反映都不错,但是最终面试的时候,校长觉得还是找一个教育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更加合适,小王就这样遗憾地离开了学校。 “自己感觉思路和学校的要求对不上,学校似乎不太愿意接受专业的运动员。”小王说,“其实在考教师证的时候已经想清楚了,体育教师工资不高,跟运动员拿年薪没法比,但是觉得自己能接受这种生活,不过学校的需求,可能还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更对路。” 学生的需要就是时代的需要 事实上能够拿到教师资格的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之后,他们迅速融入“校园”的速度非常之快——从“整体性”上讲,“运动队”和“学校”,“运动员”和“教师”之间的切换并不复杂——尤其运动员开朗的性格、愿意迎接挑战和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极具感染力,学生们喜欢这样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教师。 “我是打排球的,4年前从八一队退役,根据军转干部的安置政策回到了地方,也是经过很难的面试,最后双向选择进入到学校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开始两年一直担任辅导员,天天跟学生打交道,后来开始给学生上体育课。另外我还带学校排球队,算是可以很好发挥专业特长的。”如今在河南省开封市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大专院校)任教的退役运动员小赵老师说,“我的感觉是学生们非常喜欢体育锻炼,比如现在选排球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和培养,一旦学生对我们重点引导的项目感兴趣,他们自己就特别主动去参与体育锻炼。比如我带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去一家电商网站设在天津的仓库工作,实习本身非常辛苦,两班倒,但是他们给我发来视频,是他们在那里一起打排球的视频。他们是带着排球去天津的,无论工作多累,下班以后也要在空地上打会儿球再回宿舍。他们说打球本身就是一种放松,非常舒服,打完球吃饭也香,睡觉也踏实,作为他们的排球老师,能让学生们喜欢打排球,能让学生受自己的影响发生改变,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赵老师从地方体工队到南京军区再到八一队,退役之前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的职业规划,能成为一所地方大专院校里的体育教师,“自己很满意了”“一般情况像我们这种院校,‘体育’只是很普通的公共课,但是学生的热情其实非常高,他们需要体育,需要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养成运动的习惯”。 学生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求——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被纳入到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当中,而让年轻人在学生时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对于实施健康中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但正如教育部答复《建议》所说,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理论知识,一位北京市重点小学校长曾经向记者表示,因为配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行,学校要在校园里开展普及冬奥知识的讲座,另外还要增开冬季体育项目的课程,以便孩子们直接接触冬季项目,不过几位前来面试的冬季项目退役运动员,“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也获得过名次,但其实他们并不适合当老师。教师是个特殊岗位,要教书更要育人,表达能力不强或者不清楚孩子们想要什么,都无法胜任这个岗位。” 按照2016年《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加快体育特色学校创建,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内涵发展,协助国家体育总局在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中加大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力度,都是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的适时之举。 (原题为:《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不会因特殊情况“放宽”——退役运动员如何更好地填补体育教师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