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讲,一届运动会可以支撑举办地竞技体育在1~2届保持高位运行,但想要完成超越绝非易事;广州选手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创造高峰,时隔8年完美超越,显示出扎实的基础和强劲的上升趋势,这得益于体制、机制的高效运行。 首先,广州市委、市政府对于体育事业的一贯支持,是广州办大赛、育新人的关键,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原伟伦体校)更是成为冠军摇篮。 其次,广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融入这座城市,市民观念更新,为竞技体育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像刘湘、陈艾森、余贺新等一批选手都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仔”。 最后,广州有一大批扎根基层的高水平教练,像陈艾森的启蒙教练谭静瑜,樊振东在广州队的教练张敏,都是在青训阶段做出巨大贡献的教练,正是他们在幕后默默无闻地付出,才成就了一批批少年才俊的横空出世。 从广州市队到广东省队,再到国家队,一批批广州选手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和“传帮带”效应,广州体育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为他们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打下基础。每一位广州选手想在高手荟萃的国家队脱颖而出,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够闪耀国际赛场,更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从亚运之城到国际体育名城,广州一路高歌,向目标进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婉琪、许蓓、孙嘉晖 (责编:牛攀、陈育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