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老帅蒋兴权冒险启用了奇兵范斌和焦健,这两位面对韩国的紧逼没有慌乱,最终用得分和制造犯规罚球稳住了局面。尤其是范斌,用稳健娴熟的运球连续破掉韩国人的紧逼。在媒体盛赞老蒋魄力惊人、范斌焦健胆大心细之余,很少有媒体注意到蒋指导在赛后说的那句“联赛针对性地抓全场紧逼证明是对的”。 CBA为奥运备战让步,李元伟忍痛宣布联赛缩水 李元伟担任篮管中心主任时期为CBA联赛的稳定发展付出大量心血。在他任内,尽可能避免因为国家队一城一地的得失来干扰联赛的稳定发展,并为此推出了纲领性的文件《北极星计划》,希望系统推进联赛职业化进程。尽管这份文件中的很多规划和提法在当时显得过于超前、激进和理想化,即使放在现在很多举措都仍未付诸实施,但必须承认CBA大家庭在这一时期的职业化理念得到了显著提升。当然,CBA能够稳步推进职业化改革,也有赖于当时中国男篮大赛成绩相对稳定,姚明这位中国不世出的篮球巨星正值生涯巅峰期。 并非对李老的改革魄力不敬,但客观上,李元伟的篮管中心主任生涯和姚明的球员巅峰岁月确实全面重合,姚明的存在确保了国家队大赛成绩的相对稳定,这为李元伟推进CBA职业化改革争取到了一个稳定宽松的外部环境。这一时期,CBA全面放开外援限制,李元伟在卸任前的2008-09赛季还专门推出了亚外政策,即允许联赛上赛季排名后四位的球队可以在双外援之外引入一个亚洲外援。在大量外援进入联赛后,CBA的关注度和商业价值明显提升。 虽然李元伟时期尽可能避免为了国家队一时的成绩而干扰联赛稳定发展,但有时候为了国家队大局也不得不忍痛让联赛作出牺牲。2006年中国男篮前往欧洲拉练连续惨败,时任中国男篮主帅的尤纳斯抛出《九问》质疑CBA联赛训练竞技水平太低,此后中国男篮在日本世锦赛上又仅列第15名(若非王仕鹏上演神奇绝杀则可能创造耻辱纪录)。在这种大背景下,李元伟接到了分管领导的指示,称CBA联赛水平过低,为了确保中国男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CBA联赛应该为国家队让路。 于是,在2006-07赛季开始前,为了给中国男篮争取更多的集训时间和增加与世界强队交手的热身场次,李元伟被迫宣布CBA联赛缩水。2006-2007赛季和2007-2008赛季取消南北分区,单个赛季缩短28天,总缩减场次多达112场,CBA赛季缩水引起了大量批评。 男篮亚洲折戟CBA限制亚外,末节单外援政策获赞 如上所述,2002年亚运会失利直接催生出来了2002-03赛季“必须打一节全场紧逼”的争议性规定,此后李元伟时代CBA联赛则是为了奥运会备战大计而大幅缩水。如果说CBA加练全场紧逼、CBA赛季缩水为国家队集训增加时间这些举措还停留在帮助本土球员进行基本功层面的针对性锤炼,那么随着CBA联赛全面放开外援限制、外援成为联赛事实上的主导者之后,中国男篮一旦败北,CBA的新政则开始从限制外援角度来试图解决问题。 2009年中国男篮在天津兵败亚锦赛,伊朗取代韩国成为我们在亚洲范围的头号威胁。此后,中国男篮在2010年、2011年亚运会虽然惊险夺冠,但2013年和2014年又在亚锦赛和亚运会上分别仅获历史最差的第五名。中国男篮亚洲霸主地位不稳,“亚洲二流论”一度甚嚣尘上。遭遇人才断层的中国男篮的问题被放大,人们认为是外援主导联赛、包办一切才导致中国球员缺乏成长机会,于是李元伟时代的全面放开外援政策和从2008-09赛季开始施行的亚外政策成为众矢之的,外界纷纷呼吁予以限制。 在限制亚洲外援方面,姚明是最坚定的倡导者,由于亚洲外援使用时长不受限制,所以不少中国篮球名宿均认为这一制度虽然可以帮助弱队提升成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帮亚洲对手们练兵。2011年,时任上海男篮投资人的姚明就率先提议取消亚外名额,但其他球队并不同意。在2012-13赛季开始前的一次联赛会议上老板们经过激烈争辩,最终仍决定保留亚洲外援,但是如果球队不引进亚洲外援的话可以使用双外援四节七人次。 2013年中国男篮兵败马尼拉亚锦赛,仅列第五名,消息传来,举国悲愤。而在接下来的2013-14赛季,姚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支持中国男篮的态度,他的上海男篮主动放弃了使用亚外的资格。而随着2017年姚明出任中国篮协主席、CBA公司董事长后,CBA公司决定逐步缩小拥有亚外使用资格的球队数量,直到最终弃用亚外政策。 在常规的双外援使用时长方面,CBA联赛这些年也是变更不断,每隔两年就要变一次规矩,而且当其它球队对阵全华班的八一男篮时还有单独的外援限制规定,即便是很多资深球迷和媒体人也未必能分清楚某个赛季到底是什么外援使用规则。作为一项赛事产品,核心要素总是不断调整,这不利于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就如一家餐馆总是在调试菜品的食材配比,那不可能有大批量的稳定老顾客。 2011-12赛季开始前,CBA规定施行双外援四节六人次,对阵全华班的八一男篮则施行双外援四节五人次。2014年大换血的中国男篮由于队员过于年轻兵败仁川亚运会仅列第五,接下来的2014-15赛季,CBA联赛虽然维持双外援四节六人次不变,但强行规定,第四节只允许使用单外援。 客观而言,自从CBA施行末节单外援制度以来,CBA本土球员确实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但对于CBA球队投资人而言,每个赛季斥重金聘请两位外援却往往有两节只能上一个外援,这属于严重的资源浪费。所以,从单纯的CBA职业联赛投入产出比角度而言,限制外援确实不是职业联赛的应有之举。但从为国输送人才的国家大义而言,限制外援似乎是现阶段没有办法的办法。近年来,诸如苏群等篮球专家还曾呼吁,应该进一步限制外援,实行单外援制度,每支球队只聘请一名外援。 宫鲁鸣批球员回CBA后状态跳水 男篮可考虑归化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聘请高水平外援是CBA联赛与外界交流的一大途径。真正有益的做法不应该是限制外援,而是要倡导球员在平日的训练课上积极与外援竞争,勇于“与狼共舞”。宫鲁鸣经常呼吁CBA俱乐部应该强化对本土球员的管理力度,逼迫他们向外援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球技,从而提升球员们的训练强度,强化他们的职业自律性,从而做到学习外援、模仿外援、对抗外援进而超越外援。如果中国球员在平日训练课上能够与外援旗鼓相当甚至稍胜一筹,又何至于总是担心外援挤占本土球员的上场时间和关键时刻的球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