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誓师动员大会在北京首钢园区举行。图为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发言。记者 富田 摄 发力竞技体育 北京冬奥会要创最佳战绩 正如李建明所言,当下国内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在全民健身向前迈进的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样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对于这一点,《纲要》也有更高的要求。 《纲要》提出到2035年,竞技体育要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如今距离东京奥运会开幕已不足一年,北京冬奥会也近在咫尺,两大赛事的备战刻不容缓。《纲要》要求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基础项目;持续加大冰雪项目选材力度,恶补冰雪项目短板,不断提高冰雪竞技水平。 7月,东京奥运进入倒计时一周年,主场馆将完工。 最终打造出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一流队伍,确保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残奥会上取得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目参赛,取得中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 鼓励优势品牌“走出去” 推动体育产业成支柱产业 国内体育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随着政策的匹配支持,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体育产业已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国内体育产业增加值7811亿元,2014年到201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4.6%,处在快速发展和上升期。 如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确认将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拐点。“从世界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我们现在的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但发展后劲比较强,我们发展的增速会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李建明说。 资料图:高端材质运动鞋亮相“晋江鞋博会”。记者 王东明 摄 《纲要》强调,将支持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显著提升体育用品供给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 李建明表示:“经过科学测算,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如果体育作为一个产业占到GDP的总量达到4%,就可能成为一个支柱性产业。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现在已经有了这方面发展的良好基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