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说,上海的足球选手旅欧,为中国足球增进实力做出了贡献,而个人和母队有时候则不得不做出一定牺牲。柳海光当年留洋,收入所得外汇中很大一部分是要上交国家的。武磊今日留洋,其在西班牙人队的年薪是抵不过上港的。而无论当年的申花,还是如今的上港,在绝对主力流失后,是要影响联赛成绩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篮球。在CBA历史上,上海队只夺得过一次冠军。遥望2001至2002赛季,那还是姚明实力初展的时期。如果当年姚明在上海队多打几个赛季,凭借他当时在中国赛场的统治力,相信如今上海东方大鲨鱼俱乐部的荣誉室里,一定会多不少冠军奖杯。然而,上海有这样的胸怀,放顶尖球星到更大的舞台去展现中国人的才华。可见,在追求奥运金牌以及运动成绩之外,上海体育还有更宽广的追求。 2015年4月12日,《新民周刊》记者曾经在上海师范大学采访过姚明。当时,他以上海市篮球协会主席的身份,出席李震中教授百岁寿辰。在向李震中献花时,姚明说:“100年来,篮球的规则在变,不变的是篮球精神的新老传承。李老就是中国篮球的活字典,希望他健康快乐,希望明年、后年乃至十年后,我们还有机会为他祝寿。” 李震中当时仍能清晰地读出讲话稿:“我出身贫寒,是篮球改变了人生,让我有这么好的生活、学生和朋友,我一生最感谢的就是篮球。” 很遗憾这位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队长,曾经的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师大教授于2017年2月去世了。姚明的母亲、女篮前国手方凤娣参加了“祖师爷”的追悼会。当时刚上任中国篮协主席的姚明发去了唁电。尽管百岁老人李震中离开了,但他那“一生最感谢篮球”之言,仍让后来者回味再三。回顾2015年在上海师大,记者问姚明:“年轻球员如何才可能成功?”姚明只用一个字回答:“爱。”在身体条件、球商水平、训练水平都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对这一项目之爱的程度,最终能决定这名运动员的上限。而在资源禀赋方面有一定实力的城市,其职业体育开展是否良好,往往也取决于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对该项目的爱的程度。 徐彬说:“职业体育发展水平对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外事交流、文化宣传及传媒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有着重要影响。近几年,国内职业体育发展逐渐呈现高度的专业化与商业化特征。”在徐彬看来,上海市已经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那么,就要朝着目标迈进。 “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有三个维度。”徐彬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一是体育赛事之都,二是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三是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职业体育是推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 细数上海目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一共有九个——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农商银行女子足球俱乐部、东方大鲨鱼篮球俱乐部、宝山大华女子篮球俱乐部、光明优倍女子排球俱乐部、金色年华男子排球俱乐部、上海地产集团乒乓球俱乐部、上海申鑫足球俱乐部,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处于全国前列。上海职业俱乐部奉献的精彩比赛,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活力,为市民增加了更多的快乐和激情。 提及上海市职业体育的发展,徐彬透露,目前,上海市体育局正在编制上海市竞技体育布局发展规划。规划草稿已经形成,近期将向社会发布。“下阶段,我们主要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徐彬说,“一是抓改革。在综合评估基础上,项目布局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对于具备条件的项目,积极推进职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改革进程。对于已经职业化的项目俱乐部,要呵护好、帮助好,使其职业联赛的水平与城市的地位相适应。另外,除足篮排和乒乓球等项目外,我们还将积极推进网球、高尔夫球、马术、帆船、赛车等职业化运动项目发展,建设高水平职业俱乐部。 “二是优环境。体育部门以高质量发展为理念,用情服务、用心服务,不断优化职业体育发展环境,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配套跟进编制、经费、引进和安置等政策改革。建立与职业体育发展相适应的运动员、教练员、俱乐部权益保护制度。优化完善‘以奖代补’的政府资助方式,有效激励职业俱乐部发展。鼓励和引导市优秀运动队与企业合资组建职业俱乐部。鼓励社会力量以开办体育特色非学历教育机构、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三是树精品。积极培育具有上海特色的职业体育精品,大力营造职业体育市场,积极引导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 职业体育需要明星,奥运会同样需要明星。而明星的诞生,离不开青训。回顾历史,在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向国家培养输送了13位奥运冠军,奥运参赛选手302人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贡献。目前,上海的青训模式已经达到多元发展的阶段,体育系统办训、体教结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个方面同时展开。 在完善推进“体育系统”办训方面,上海目前主要依靠37所市、区两级体校,其中20所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有9家是国家级重点基地,显示出上海体育系统高质量的办训规模在全国处于前列。在创新推进“体教结合”办训模式方面,上海以800余所市、区两级体育传统学校为基础,在全市51所中小学校开办田径等18个项目58支二线运动队(含8支试办二线运动队),并实施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程,带动了基层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项目布局和水平提高。近四年市、区两级体育部门选派优秀教练员超过2000人次进校园,开展运动队带训、专项辅导、上体育活动课。据统计,目前上海有青训注册教练员2000人左右,其中体育教师兼职教练员占30%。 同时,上海还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训模式。2000年以来,在上海,崇明徐根宝足球基地、曹燕华乒乓球培训学校等一批社会力量办训机构逐渐兴起,使体育人才培养逐步社会化、市场化。其中,崇明徐根宝足球基地在17年间培养了武磊等43名中超球员,5名现役国脚;曹燕华乒乓球培训学校输送了乒乓球奥运冠军许昕。2015年,为强化足球精英人才的培养,上海市命名了10家青少年足球精英训练基地,其中超过30%的训练基地是社会力量兴办,他们与体制内单位享有同样的经费与政策支持。上海冬季项目与新增奥运项目也均以社会俱乐部办训的模式开展。2018年,由冬奥会冠军杨扬创办运营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培养了樊梓琪、马晓琳、王淇等7名队员入选国家跨界跨项短道速滑集训队,还有队员入选了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截至目前,上海各类社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数超过5000人,布局20余个项目。未来,上海还将探索出台鼓励青少年体育社会化办训发展的政策文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体育+”在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