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空间有多大呢?增长空间太大了。我们看最后一栏是现场观众数占人口的比重,美国四大联赛现场观众数、人次数占美国人口的比重将近40%,我们四大比赛现场观众人次数不到6%,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潜力实在太大了。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说我们是亚洲人,不能跟欧美比。不是这样的,韩国和日本最流行的棒球比赛,现场观众人数占全国人口比重16%、17%、18%,我们CBA和中超发果能达到他们四分之一的人口比例现场看球,现场观众就能增长8倍、10倍。 赛事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我们现在加快开放当然有争议,我们引进国外赛事把国内观众的口味调高了,更不看国内的比赛了;我们觉得从其他产业的角度看还是有好处的,引进来以后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很好的比赛,消费者的利益是提高了。另外国内俱乐部会获得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会使自己的比赛热烈起来,也能提高国内球员的总体水平。当然一定要给国内的业界留下市场空间,所以在比例平衡上要把握好,但是开放一定会促进产业发展。 两手都要硬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适当选择 我们将来加快开放是必由之路,我们会进入产品、资本、人才双向有进有出的形态,我们会成为职业体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也会改变全球产业的地理分布。 我们现在是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在发力,两只手发力力量大,但是两只手发力也可能造成双倍的混乱。我们既要促进发展,又要有效治理,两手都要硬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适当选择。 国内体育产业的治理,要形成一个共治格局,当下的重点,是要让市场社会业界更多地参与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的实质参与和话语权。 世界公共体育的治理也要顺应新的变化,主要还是共动命运、共同行动、共同发展,解决各方参与的问题。重点是解决很多体育界自治失效的问题,要扩大体育治理的参与性。 2019博鳌体育论坛江小涓对话讨论内容 我觉得这五年社会对体育产业三位一体发展认知度在大大提高,基本上解决了体育发展正当性的认可。我说这句话是有非常确切所指的,因为我本人长期研究经济问题,主流经济学界在不远的过去对发展体育产业是排斥的,就有经济学家跟我讲,说你搞错了,体育一定要为老百姓服务,怎么能让体育加进去商业化的因素呢。这几年起码大家对体育产业发展有了正当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现在,大家对体育产业的认识在趋同,除了经济外,体育还有教育的功能,有价值观的功能,有健身的功能,有怡情的功能,还有拼搏奋斗取胜的精神价值,有社区对城市对国家认同感。只有对它的正当性有了认识之后,大家才可能齐心协力地促进产业的发展,投资者才会觉得投资体育有经济和公益双重价值的,业界才会有足够的激励去发展多元化的供给并不断提高品质,政府才会努力促进这个产业的发燕尾服。这两年的确在社会共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一步的重点,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提高供给的质和量,美国3亿人口,每年职业联赛供给的场次是5800场,我们13亿人口每年供给的职业体育比赛1108场。万人体育比赛的场次美国是0.18,我们是0.008,我们是美国的4%。没有一个足量的供给,消费如何扩大?,所以从赛事上来讲我们的供给是不充分的。当然职业体育有它的特点,它也不能够完全市场化地放开。所以赛事供给几条腿要共同走,一个是扩大现有联赛供给场次,二是现有联赛扩容,三是多增加一些联赛的种类,比如排超、乓超能不能尽快地提高市场化的程度。 另外我个人一直有个愿望,这么大的国家,同一种项目是否可能考虑并行有二轨甚至多轨联赛?当然,从各国看,一个项目的职业比赛在各个国家就是一个协会统管,但是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那么多大城市,还是可以解放思想,要用可能的方式增加供给,让更多消费者可以去消费。业界对此会有很多顾虑,例如现在的许多俱乐部经营困难,现有联赛也面临观众不足的困难,特别是优秀的球员有限,增加比赛会加大争夺,抬高球员价格。这些问题都必须考虑。不过,中国其它产业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80年代的纺织家电,90年代的电脑和汽车,无一不是在原有企业亏损、市场经营困难的同量,大量新企业进入,竞争推动新产品新服务新创意不断出现,产业规模十几倍、几十倍增长。总之,现在市场不好不是阻碍新企业进入的充分条件。 政府还是应该更多地给市场不可能的地方,比如修场馆、修设施,我们现在的战略投资者还是比较少,主要还是资本投资者,不能那么长的时间等待回报。所以政府方面还是给予更大的支持和更多大的力度。 政府的投入要讲究,底线是维持公平竞争。有企业反映,以前政府鼓励我投资于健身俱乐部,或者其它体育场所,我信了做了,刚布好局后政府说我要为民众提供做体育服务,在周边提供了许多免费场所,我如何去竞争?如果企业能够投资,并给消费者提供可以接受的体育消费,政府能否不要再抢这块市场?可以投入,能否补贴给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者让他们来消费,而不是自己办场所办机构?这也是不公平竞争。 另外还要创新再创新。学校课业重是事实,但还有很大的余地。实际上除了中考、高考那两三年,学生还是有很大余地去参加他喜欢的体育活动。体育供给方能做的事情挺多。我们学生群体近一亿多,以前比赛水平不算高,观众不从,因此没有商业价值。但现在不同了,视频平台可以创新模式,非常个性化地进行转播,每一个选手都有特定的转播内容,他本人,他的学校,他的家庭成员等等一定会看。加总起来观众巨量,一定能搭载商业模式。另外一定要适应年轻人的收看体验。35岁以下的CBA观众,移动屏的消费比例快速上升,25岁的消费者更多看移动屏。所以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产业的变化、技术的变化、消费者习惯的变化更多引入市场因素,更多地放开。政府对让市场均衡监管,恰如其分地给予支持。 说到底体育是一个产业,形式上比较特殊,本质上没有区别,其他产业的成功都是可以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