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体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大学体育:“边缘”回归待何时(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07
摘要:南开大学成立之时,张伯苓曾推行强迫体育,认为体育不仅能治国人的弱,还能治散与私。他也认为,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无论在学校与社会,必须德、智、体、群四育并重,不可偏于求知的智育。他明确提出,

南开大学成立之时,张伯苓曾推行“强迫体育”,认为体育不仅能治国人的“弱”,还能治“散”与“私”。他也认为,“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无论在学校与社会,必须德、智、体、群四育并重,不可偏于求知的智育”。他明确提出,将体育放在与其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时至今日,新时代高等教育亦将体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突出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曹雪涛说。然而,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目前的高校校园中是否已经形成了足够的体育氛围呢?

在此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首任院长毛振明表示,在高校体育中,存在一个“二八定律”,即20%的人占用了80%的高校体育资源,而剩余80%的学生却几乎很少锻炼。

然而,正是这20%的体育爱好者,却给了很多人一种假象,即大学生都是热爱运动的。因为“操场上总是一片热闹情景,甚至经常出现学生争抢体育场地的情况。但就在他们争抢体育场地的同时,多数大学生却依然在图书馆里看书、在宿舍里玩游戏”。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圈内人”,毛振明走访过很多国家和国内许多地区的高校。在他的直观感受中,不论是我们的东亚邻国日本、韩国,还是我国的台湾地区,高校里都存在着这种“二八定律”,只是在国内高校,这种现象要明显得多、严重得多。换言之,有更多的中国大学生是与体育运动“绝缘”的。

2019年,一份涉及国内5所高校2500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不定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61.8%,而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仅为14.9%。对此,调查者给出的结论是,不管从参与时间、强度还是次数上看,调查结果都不容乐观,大学生中符合体育人口条件的人数太少。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体育参与度呢?

评价体系决定发展导向

2017年,南开大学首次向本科毕业生颁发“体质健康证书”以来,四年间共有6187名本科学生获得此证,其中有263名本科学生同时获得“体魄强健毕业生”称号;111名研究生获得南开大学体质健康证书,其中71名研究生同时获得“体魄强健毕业生”称号。

今年南开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2262人获得了“体质健康证书”,其中103人同时获得“体魄强健毕业生”称号,获得者人数创历年新高。

之所以将四年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体质是否健康、体育是否达标的时间段,曹雪涛认为,仅一次体育考核恐怕远远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体育能力。只有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导向。

“我认为体育评价体系应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评价指标也应尽可能多元化。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否养成了长期运动的习惯、是否对体育和健康有科学的认知,都应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曹雪涛说,当然,评价方式的转变也必然会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具体方式上,一方面要加强课程规范性建设。“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人体科学知识、体育健康常识、体育锻炼方法、安全防护知识等内容的讲授,确保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科学性有正确的认知。”曹雪涛说,另一方面,要做好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防护工作,通过改进硬件设施、完善安全预案等举措,最大程度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正确处理事故责任,保护教师教学积极性,确保学校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此外,在高校内部,曹雪涛也认为需要加强体育教师的系统培训,大力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还要深化改革,创新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评价体系,探索统筹‘课内外’体育的教学新模式。”曹雪涛说,由侧重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体育意识、方法和精神的培养,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养成健身习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应该鼓励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发挥群团作用,甚至可以打通教师和学生的体育活动边界,促进师生交流、深化师生友谊。

在方案中,曹雪涛还提到要将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出台研究生体质测试标准,鼓励高校通过建立体质健康档案、在评奖评优中设置体质健康线、为毕业生颁发体质健康证书等措施,增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探索将研究生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纳入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当然,推进体育运动的同时,更要做好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防护工作,通过改进硬件设施、完善安全预案等举措,最大程度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正确处理事故责任,维护教师教学积极性,确保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曹雪涛强调。

“普及”与“提高”

除了评价多元化,马德浩还提出,要协调“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对高校而言,就是要协调好开展大学生普及性群体活动与培养精英运动员之间的关系”。

此前多年,人民体育、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连续发布当年度“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而就在2016年初两大机构发布“2015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并宣称“我国学生体育竞技水平日益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却直言,国内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这在当时便引起了公众关于竞技体育水平高低与大学生普遍身体素质之间关系的讨论。

对此,毛振明坦言,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多大关联。“从事大学生竞技体育的大多是准职业的运动竞技人才。他们的水平很高,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也是训练,为校争光。但这些人和大学生体质完全是两回事,他们甚至都不参加大学生体质测试。”

此外,高校中还有一些运动俱乐部和体育社团,但在毛振明看来,其参与者大都是热爱体育的学生,但他们只是大学生群体的一小部分。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