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以来,我国曾7次进行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经过近十年来国家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以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努力,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已出现了止跌向好的趋势。 可以说,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短板已经上移至大学生群体,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南开大学,今年的本科毕业生返校时,除了拿到学历证和学位证外,还收获一张“体育合格证”,即盖有学校公章且由校长签发的“体质健康证书”,以鼓励那些在本科四年中坚持锻炼、通过毕业学年度体质测试的学生们。 在南开大学,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三证在手的毕业生才是最“牛”的。 追根溯源,南开大学对于体育的重视由来已久,该校的创校校长张伯苓就曾被誉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他提出的“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的教学理念影响至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提交提案,建议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体育人”。 体质短板上移至大学 促使曹雪涛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体育的重视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则源于体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还对培养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心理健康等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养成良好自律习惯,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塑造耐受输赢、心智健全的人格等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还存在着多重问题。 比如,曹雪涛就注意到,从国家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来看,测试项目的标准在逐渐降低。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测试的依据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这一标准已经过五次修订,每次修订较前一版标准都有所降低,其中调整幅度最大的是1000米跑和800米跑,2014年较1990年及格用时延长了半分钟。但即便如此,体测结果的合格率及优良率仍不理想。”曹雪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除在本校任教外,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教授王然还受聘于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公共体育课《体能与健身》。在他看来,2/3甚至3/4的学生对体育的内驱力不足。“这些学生在上课时往往应付了事,体质好些的学生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体质不好的学生则只求及格万岁,基本不会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王然告诉《中国科学报》,相较而言,一些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则会主动旁听王然的课程。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马德浩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从我国自1985年以来组织的7次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经过近十年来国家对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以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努力,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出现了止跌向好的趋势。 “可以说,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短板已经上移至大学生群体,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引起高等教育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已经严重影响到健康中国建设的整体推进。”马德浩说。 多原因导致“内驱力”不足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造成学生内驱力不足的原因其实有很多。 马德浩认为,首先由于受传统的以学习成绩为核心考核指标的应试教育选拔制度的影响,高校在招生时普遍带有“唯分数主义”的倾向,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则持相对漠视的态度。 其次,以科研为核心指标的大学排名评价体系带给高校管理者的压力,使其在资金分配与师资资源建设上,更加侧重能够给学校排名带来直接影响的领域,而对于体育这种“隐性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可以说,‘唯分数主义’的倾向与‘唯科研主义’的评价体系,共同导致了体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马德浩坦言。 因为地位边缘化、无人重视,课程的更新也就相对更加缓慢。“高校目前的公共体育课程较为陈旧,大部分课程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延续,课程教学内容也与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存在诸多重复之处”。马德浩表示,此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要。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正处于由继承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过渡的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更强,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强调趣味性。但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仍强调灌输式运动技能教学,课程教学理念也停留在中小学生阶段,对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阐述相对较少,对于趣味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也相对有限。这样的课程教学不仅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也难以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所在,更遑论终身体育观的培养。”马德浩认为。 有过留学经历的王然认为,国内高校体育设施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利用率低也是妨碍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的原因之一。“国外高校大都拥有专门面向普通学生开放的室内外体育场馆,而且硬件设施堪比国家队训练基地。”王然说,此外,因为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往往归学生会管理,运营费用较充足,还会聘请兼职或全职教练指导学生锻炼,“但是大部分还是运动爱好者间的交流”。 同时,国外高校为了充分保障学生权益,教职员工必须额外缴费才能进入学生体育活动中心锻炼。但在国内高校,体育场馆往往只在上课时间才对学生开放,甚至一些学校还通过出租体育场馆盈利。而为了防止学生在户外场地发生意外或者避免校外人员使用,一些高校往往用一把锁解决问题,在拦住外人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高校体育中的“二八定律” 尽管问题重重,但我国高校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重视“以体育人”的理念。例如,清华大学建校之初,该校副校长周诒春就确立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方针,把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重要地位,使清华成为国内最早设立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之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更成为清华师生努力的目标。 早期的清华大学虽无体育正课,但实行强迫运动,即每日下午四时后,将全校的寝室、自修室以及图书馆、食品部等处大门一律关锁,让全体学生到户外运动场从事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