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石景山区联合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推进老山基地改造为国家队旱雪训练中心,计划将原有赛场改造为坡面障碍技巧和跳台滑雪训练场地,同时将老山现有5公里道路改造为越野滑雪项目训练道。老山旱雪训练中心改造建成后,不仅将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的重要综合性训练基地之一,也可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唯一的滑雪运动全方位保障训练场地。 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开发和利用冬奥资源方面,首钢园区正聚焦高炉、冰球馆、文馆、滑雪大跳台等园区特色场馆场地,全力打造“全球首发中心”。负责人介绍,由于占地面积大、场馆多样、基础设施完善、工业景观独特、科技化与智能化领先,相较北京其他园区,首钢园作为“全球首发中心”的优势显著。在过去一年中,首钢园区已承办了BTV跨年冰雪盛典以及“2019中芬冬季运动年”开幕式等多项大型活动,今年还将利用冰球馆、文馆、滑雪大跳台、五一剧场等场馆举办新品首发、技术首创、时尚走秀、影视首映等发布活动。 据了解,一直保持“神秘”的北京冬奥会展示中心将于6月1日向公众开放,通过实物、动画、模块化数字沙盘等手段,全面展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展,为观众讲述了北京自己的“冬奥故事”。 冬奥·产业 京交会石景山分会场达成签约503亿 石景山区区长陈之常表示,冬奥会的举办,让石景山迎来了一次宝贵的运动产业发展契机。目前,石景山区冬奥筹办各项工作正全面有序进行,相关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开发势头良好,宣传推广持续升温,冰雪运动正在石景山区加快普及,石景山正把握冬奥契机逐步成为体育产业集聚区。 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围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包括首钢园无人物流车示范运行项目在内的一系列合作项目开启,并有不少企业落实了进驻新首钢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的计划。截至目前,2019年京交会石景山分会场达成19个签约项目,实现签约总额503亿元。 冬奥·延伸 体育服务业成全民经济新增长点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陈杰在2019国际体育服务贸易发展大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开放和转型,将体育服务业作为全民经济新增长点,强化体育消费在构建首都经济结构中的作用。 陈杰介绍,2017年全市体育产业实现收入1214.4亿元,实现增加值达264.9亿元,冰雪及相关产业作为北京市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规模不断扩大。 去年9月,北京市委常委会专题审议《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及配套规划出台两年来的落实情况,全市以“一区一品”群众性冰雪活动为基础,广泛开展群众冰雪运动,切实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以筹备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重点培育扩大体育、健康领域服务消费。打造“一刻钟健身圈”,加快落实北京冰雪场地规划建设,发挥单板、跳台、大跳台世界杯、北美职业冰球联赛、中国赛等品牌赛事的消费带动作用,引进国际雪联、越野滑雪积分赛和滑轮世界杯、女子冰球世锦赛、冰球世界杯总决赛等国际精品体育赛事,创造融合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培育体育消费品牌。 冬奥·对话 “京交会有助于地区打造冰雪体育产业链” 在2019年京交会石景山首钢园区分会场主论坛上,石景山区副区长周西松表示,此次京交会的举办有助于石景山区进一步打造冰雪体育产业链,同时更好地发挥地区影响力,将石景山地区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 新京报:今年京交会首次设立石景山首钢园区分会场,现场都有哪些亮点? 周西松:石景山分会场设置了一系列主题论坛、展览展示和配套活动,现场有30余家企业的近千款产品展示。5月31日,北京冬奥会新产品“激情冬奥金钥匙”也将在此揭幕。而我们最大的“展品”其实是改造后的新首钢,让大家看到曾经的老厂房、旧筒仓如何化身为现代化的冰雪场馆或办公中心。 新京报:京交会的举办为石景山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哪些新机遇? 周西松:这次京交会对石景山来说特别重要。首先是产业发展,对冰雪体育以及商务、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是非常好的机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打造冰雪体育产业链。同时,从地区影响力来讲,这是一个打造世界级品牌的机会。特别是在城市复兴、城市更新等领域,石景山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打造中国老工业区转型的范本,也将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新京报:目前,石景山区打造冰雪体育产业链有哪些基础? 周西松:首先,冰雪场地设施日益丰富。目前全区已形成“八冰两雪”的冰雪场地设施格局,为冰雪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我们通过命名16所区级冰雪运动特色校,打造冰雪体育品牌活动,以及举办40余项群众冰雪赛事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冬季运动覆盖人群。此外,我们还承办了冰壶世界杯总决赛等一系列高水平冰雪竞赛,进一步带动冰雪项目竞技体育发展。 新京报:今后石景山将开展哪些工作,将冰雪运动等体育元素带入市民生活? 周西松:我们正加大投入,推动冬奥文化和冰雪体育“四进”,即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进军营。首先从娃娃抓起,普及学生上冰课程,基本实现全区中小学生100%上冰、冬奥知识100%进校园、体育老师100%完成冰上技能培训。此外还包括我们现在建立“冬奥社区”等,都是为了更好地把这种体育意识发扬出去,让奥运精神融入社区、进入居民家中。 A08-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琳 周依 A08-A09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王飞 浦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