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 中国体育企业如何解开对外难题 疫情之下,中小体育企业的海外市场何时能恢复还未见明朗。 视觉中国供图 2月中旬,为了保障俄罗斯洲际运动会、乌克兰国家级运动会比赛项目器材的供应以及其他海外订单需求,河北省定州银箭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开始复工,标枪、铅球、铁饼等竞技类田径器材渐渐填满了4个集装箱。当时,中国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不少海外客户予以理解的同时还给予支持,除了适当延长发货时间,还协助河北银箭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磊筹集了数千件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捐至抗疫前线。 但中国以外的世界疫情却在加速上扬。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性大流行,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国纷纷宣布“封国”,采取全面管控模式。每天紧盯国际新闻的杨磊发现,“我们的主要销售区域已全部‘沦陷’。”此时,国外客户对防疫物资、防护方法的关注已远远超过他装满海外订单的4个集装箱。 此前,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对168家体品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进行过调研,其中超过87%的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外贸业务,近三成(28%)企业的外贸业务占到自身整体业务的50%以上;有19家企业的外贸业务占到自身整体业务的80%以上。 “调研样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国内许多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集群过去多年一直主打外销市场,调研中大部分外向型企业表示,今年2月至3月订单较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温嘉对媒体表示,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美洲的扩散,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疫情防控采取的措施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国际货运物流、检疫方面的政策都将对企业产生影响。 从被催发货到请求暂停发货,历经反转的体育用品中小企业正面临海外市场的又一轮巨浪。 过了一关又来一关 为了不错过今年的欧美市场,袁桂芳从正月十二便在工厂里忙碌至今,对于生产冲浪板、滑板的企业,4月前是集中发货的时候,“春节前后就得忙生产”。作为安徽省安庆永大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桂芳很清楚不能按时交货意味着订单被取消、甚至面临赔偿。她尝试和海外客户沟通,但谈及疫情也十分谨慎,“怕他们不了解情况去揣测,干脆跑到越南去做了。”在疫情中,袁桂芳只是担心被替代的供应链中的一环。 复产复工是头等大事。厂里员工近300人,约三分之一在外地,还有几名核心技术人员在湖北手持绿码(返岗通行证明——记者注),等待城市解封。冲浪板的生产需要熟练工,为了召回这些分散在十多个省份的工人,企业专程派车、帮他们协调拼车,才陆续实现到岗。仅有一条因缺多位湖北员工的生产线如今依然停滞。 人齐了,风险也来了。“要什么防疫物资?作什么硬性规定?”复工前的很多细节问题让袁桂芳“心理压力好大”。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工厂有了应对,把会从小会议室“开”到大车间;错峰用餐,隔一张餐桌只能坐一个人,管理人员轮流监督;摘口罩罚款,一次20元,两次100元,三次解雇……强硬的规定下,企业完成了复工复产的过渡期,甚至在一些上下游生产企业困于复工复产难题时,这些经验也派上了用场,“一些合作企业规模不大,资金和防控措施都出了问题,我们就帮一把”。既是救人,也是自救。 3月中旬,自家机器早已转动顺畅,袁桂芳想起此前镇上很多企业转型做口罩。从事外贸多年的她敏锐地联想起海外疫情的变化,“口罩又难了”。 口罩难买、居家隔离、餐饮娱乐等营业场所关闭……疫情蔓延令“剧情”不断重演。大型体育赛事率先被取消、推迟,疫情覆盖面之广直接将“易地”从选项中删掉,杨磊此前开足机器要保障的赛事早早就成了炮灰。此后,欧洲杯推迟至2021年,东京奥运会也历史性地把“推迟”提上议程。 如果没有意外,公司代工的接力棒将会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的田径场上。杨磊介绍,此前生产的标枪、铅球、铁饼等产品先后多次用贴牌的方式进入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而被揉碎了的国际竞赛日程,也影响到运动员备战,这对服务于赛事和运动员的企业是灾难性的打击,“针对赛事的体育用品大多是定制,很难进行其他渠道的销售。”而国内市场主要面向学校,开学遥遥无期让公司双线无源,“可以用束手无策来形容”。 在悬崖上开出花朵 在即将被压垮时,杨磊抓到政策的救命稻草,“鼓励企业进行防疫物资转型”。 体育用品特色产业是定州市六大传统产业之一,当地400余家体育用品企业的产品除了销至国内市场,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以上为学校、政府、大型赛事运营商采购,杨磊的烦恼只是从业者的一个缩影。 为帮企业渡过难关,当地政府分批次复工复产,并帮助企业转产防疫物资。“我们当时想做口罩,后来通过对口罩机及上游原材料的分析发现,这不适合我们,投资和专业跨度都过大。”但防疫物资给杨磊提供了“活下去”的思路,“我们有一款给马拉松比赛用的选手降温门,园区里正好有一家企业生产消毒产品。”他琢磨,把降温的干冰换成消毒用品,再加一个智能感应系统和封闭的外罩,制成雾化消毒门廊,“可以放在学校门口或人群密集的商场入口,完成消毒工作。” 但疫情期间,研发人员沟通和采购配件并非易事。为了购买将消毒水进行雾化的驱动总成,杨磊驱车前往石家庄,前后沟通了4天才买到,“为了活,我们每一天都争分夺秒”。这款疫情防控器械在研发过程中得到政府扶持,担心工厂改造生产线资金不足,当地政府协调当地邮储银行主动联系杨磊给予资金支持。万事俱备,凭借成熟的生产技术,结合足球运动员入场使用的折叠通道,产品很快完成实验,目前正等待检测报告。令杨磊兴奋的是,“目前,很多意向订单已经让我们在暗淡中见到了曙光”。 相比于国内外双线受困的杨磊,公司外贸出口订单占到95%的陆海峰在3月初才明显感觉吃力。国内疫情暴发期,不少外向型企业遇到的困境他也经历过,但不少都能通过协商化解危机,“客人下单仍比较频繁”。但到了3月,疫情蔓延至欧美,“明显地感觉到客户疲软了”。 “恐慌的情绪”出现在客户与他沟通的各种社交软件上。一位年前已经下单的客户,在临出货时带来了坏消息,“他的老婆感染了新冠肺炎,他和员工都需要隔离。”一个让人伤感的暂停键,把几个集装箱的货物“扔”在陆海峰手里,陆海峰能做的只有安慰客户,并及时送上专门编译成英文的防疫手册,“他们都觉得很贴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