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军事要塞到贸易中心,厦门为什么只是福建第三大城市?(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02
摘要:另一方面是是省内的竞争,狭小的面积限制了厦门所依赖的经济腹地,与同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厦门则缺乏竞争力。如1849年厦门英货进口值仅为广州的14.4%,上海的25.8%,即便是厦门一直以来所倚重的茶叶
 另一方面是是省内的竞争,狭小的面积限制了厦门所依赖的经济腹地,与同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厦门则缺乏竞争力。如1849年厦门英货进口值仅为广州的14.4%,上海的25.8%,即便是厦门一直以来所倚重的茶叶出口额也不如上海、汉口等地。 与厦门相比福建省内的另一通商口岸——福州的经济实力明显更强。福州本与厦门同为第一批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但由于福州地方官的坚决抵制,一度将部分英国商人气的“誓不再来”,所以在成为通商口岸初期福州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什么起色。 福州马尾港﹀
 直到1853年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上海地区的茶叶贸易,清政府被迫解除福州茶禁,福州的对外贸易瞬间兴盛了起来,其贸易量迅猛增长,很快就超过了厦门,到1863年福州进出口总值在11个通商口岸中就已经仅次于上海、汉口,位居第三。 福州的茶叶贸易﹀
 对外贸易上福州压厦门一头,近代工业发展上福州也在厦门之上。两地近代工业起步时间相近,福州略晚于厦门,但得力于省会的地位,自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在福州兴办了一批官办企业,如著名的福州船政局、福州机器局均创立于这一时期,在官营企业的带动下,福州的民营企业也有所发展,比如1911年福州商人刘崇伟等人建立福州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内最大规模的民营企业。
 与福州不同,厦门兴办近代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华侨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华侨资本,官营资本的则近乎于没有。有学者估算华侨资本占近代厦门民族工业资本的80%-90%,也因此虽然厦门近代工业起步早于福州,但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有进一步的发展。 就论实力而言,晚清民国时期的民间资本实力绝对比不上官营资本,且华侨投资大多集中于房地产领域,投入工业发展的相对较少,所投入的工业的资金也大多集中于民用工业,所以厦门的近代工业无论是工厂数量、资本数量乃至工业类别上都比不上福州。
 1935年福建省统计室数据中福州工业资本达到了6687575元,厦门资本仅为5335000元,受限于当时的行政效率,福州方面数字存在一定的水分,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在工业领域福州完全领先于厦门。 近代以来,福建省形成了厦门、福州两大中心城市,但无论商业还是工业,福州都在厦门之上,很大程度是因为福州作为省会辐射范围更广,腹地范围更大,体量也更大,使得厦门的中心地位一直在福州之下,这一点的影响持续至今。 厦门福州灯光分布﹀
 03 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建国后,厦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0世纪90年代厦门还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辖权力,厦门经济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5.6%,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
 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开工建设﹀
 虽然厦门的发展很快,但不要说和后来成为一线城市的广州、深圳相比,即使在福建省内,除了福州之外,泉州也在改革开放之后超过厦门,甚至超过福州,成为福建省经济第一。 若说起宋元时期的泉州,那是当之无愧的贸易中心,但到了明代泉州逐渐衰落,贸易中心转移到漳州,之后再转移到厦门,泉州反倒一度沦落为厦门的附庸。抗日战争时期,厦门为日寇所占领,进出口贸易大部分转移至泉州进行,泉州在闽南地区的地位有所上升,是其复兴的开始。 元朝时期的泉州,一片繁华﹀
 改革开放以后,兴起了地方乡镇企业热潮,泉州抓住这一机遇率先从晋江、石狮等地兴办大量乡镇企业,其中尤以晋江县为最,并开创了独居特色的“晋江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以民营企业为主,轻工产业集聚为特点的“泉州模式”。大量的民营企业为泉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活力和创新力,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搞品牌、搞创新。
 “晋江模式”创造出繁荣晋江﹀
 自2006年起,泉州进入转型发展阶段,除了传统的制造业之外还着重发展金融服务业,让泉州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充足的活力。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总值全省倒数的泉州一跃成为福建省经济第一,并连续保持二十年之久。 可以说虽然厦门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和经济特区,在福建省内具有特殊的地位,但这并没有像中西部许多省份那样,受到政策照顾的城市一家独大的形势。
 总的来说,福建省内的城市各有特色,存在许多竞争对手,福州作为老牌省会经济实力一直在厦门之上,泉州则作为后期之秀凭借活跃民营经济反超厦门,面积太小的厦门虽然实力不俗,但也只能在福建省内屈居第三了,使福建省内出现了多个中心城市并存的局面。 参考资料 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 林星 近代福建城市体系建立及其特点 . 林星 近代厦门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 刘良山 解决社会问题的“泉州模式”研究 . 温昊 郑文智 清末和民国时期华侨在厦门的投资 . 黄美缘 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改革研究分析——以福建泉州为例 . 施楷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