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定改革信心,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 今年9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改革进行认真梳理,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注重各项改革协调推进,使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中国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统筹谋划,注重解决体制性的深层次障碍,推出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一批结构性矛盾,很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注重克服机制性的梗阻问题,打通理顺了许多堵点难点,增强了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 “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16个字描绘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图景。 以广度、速度、深度、力度来考量,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举世瞩目,正在不断放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之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这是今年以来,五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的部分文件。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三个月之后,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为“全面”定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 六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4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10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400多个重要改革文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举措相继推出,形成大潮奔涌之势。 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三批中央环保督察组相继进驻23个省区市,问责人数超过万人。 这场自上而下的环保风暴,源于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对于这份改革方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针对一些地方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状况,本不是当年改革任务的《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提前摆在了中央深改组的审议桌前。 环保督察机制的建立,促进改革措施的真正落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2013年到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了99个。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 蹄疾步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改革的一贯要求。他强调,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攻坚难度大、影响面广、同老百姓关系密切的改革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 国企改革历来被视为“硬骨头”。中央深改组成立后,新一轮国企改革向央企负责人薪酬开刀。2016年底,央企高管薪酬首次全面公开亮相,央企负责人薪酬比改革前总体有所下降。2018年5月11日,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改革向纵深迈进。 户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2014年6月6日,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意见》。在中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人口”户口身份识别被抹去,流动人口逐步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