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民政局505微公益—微心愿主动上门为特困老人办理临时救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各级民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进一步编牢织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截至2019年6月,全省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4.26万人,特困人员6.92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70.56万人次,发放社会救助金194亿元。 全面完善政策体系 确保兜“住”底 7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着力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兜底功能和惠民实效。 ——先后出台《福建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八条措施的通知》,完善低保审核审批程序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互补,细化“家庭收入豁免、刚性支出扣除、重病重残单人保、延保渐退”等政策规定,在全国先行探索低保救助从“收入型”贫困向“支出型”贫困适度延伸。 ——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原有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三无”人员救济制度整合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开展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完成供养意愿征询并合理确定供养形式,全面实行城乡统筹、分类定标和差异服务。 ——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修订临时救助办法。通过几年努力,临时救助制度更加健全,救助方式更加灵活。 着力做好精准识别 确保兜“准”底 “感谢政府关爱,感谢党的政策,让我们有了这样的好生活。”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篁山村林玉珍双手紧握专程来看望他们的区镇民政干部。2018年7月,她的丈夫林国恩被查出肝癌晚期,住院花光积蓄、欠下外债,3个孩子面临辍学,生活陷入困境。危难之时,笏石镇民政办立即启动急难型临时救助,秀屿区民政局综合研判该家庭符合支出型贫困条件,县乡两级按规定及时给予足额临时救助金,并将其家人纳入低保,同时积极协调社会组织助力林家。 2016年初,省政府将开展低保对象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首战”打响,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省级核对平台,并在全省范围全面铺开低保对象精准识别工作。按照省政府“应保尽保、边缘从宽、留有缓冲、尊重事实”的低保工作原则,当年大面积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26.88万人,此后精准识别年年开展,低保对象从2015年底的84.46万人减至2018年底的43.89万人,人情保、关系保、错保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同时,针对低保家庭成员和收入变动情况,形成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 持续提高保障水平 确保兜“牢”底 “现在有政府的供养金,生活负担一下子轻了许多,看病费用还有政府兜底,比起以前真的是天上地下。”在晋江市龙湖镇工作人员入户时,施长世的哥哥激动地说。施长世是一个患有轻度精神疾病的特困供养对象,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虽然有着哥哥照顾,但生活依然十分困苦,经多次调标,施长世从早期的分散供养金720元/月增加到1011元/月。 福建省已初步建立社会救助标准科学调整机制,从2019年4月起,全省各地均已实现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城乡一体化,福建省成为全国低保标准全面一体化的5个省份之一,现行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均为7350元/年,比2012年底分别提高89%、263%;城乡特困供养平均标准均为15941元/年,比2012年分别提高310%、311%;从2016年起按照户籍人口筹集临时救助资金,2018年共筹集2.85亿元,比2012年增长591%。(吴艺林 黄云龙 涂定发 李锋华) 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院开放日,志愿者参与孤残儿童关爱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