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省单科质检作文题,话题为“二十四节气”,与2016年省单科质检作文题“传家宝”,及2015年高考课标二卷作文题“风采人物”相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题,力图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关注国家,关注优秀文化,写出正能量,体现了福建省质检命题的一贯的努力和追求。 不仅如此,在题型上,也延续了“选择式任务驱动型”的特点,即面对同一话题,有不同看法,选择其一而写。本题是面对“二十四节气”,三个人物有三个不同看法;题末要求“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作话题集中,写作目标明确,强调了临场审题和有针对性为文的能力,较有效地避免了套题宿构,发挥了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优点。 但这次题型又有新特点。 首先是改原来的一则材料为两则材料,加大了阅读量,增添了考点信息。 其次是两则材料有因果、有情节。第一则“ 2013年”,“启动申遗”,并附上三个人三种看法;第二为“2016年11月30日 ”,申遗成功。 其三是,材料一中的三种看法, 老孟和小郦都正面评价二十四节气,一者言其“智”,另一者言其“美”,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角度之别;而小丁则从反面评价二十四节气,“ 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与前二者有对错之辩,却无角度之分。 但这些新特点,尚未完全改变“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特点,还是需要尽量做到“选择其一,呼应其它,时时作比”,否则如果仅谈其一,其它材料就作废了。另外,还要排除“三年申遗”这个信息的干扰。为什么说 “三年申遗”这个信息是干扰信息呢?因为题末要求的是“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而不是“关于申遗,你怎么看?”限定了写作内容,分配了写作“任务”,不容辩驳了。 这样,本题的写作重点就集中在对材料一中的三种看法的认定和论证上。因着主流文化思想的引导和应试的压迫,估计大多数考生会选择第一、二种看法,反对第三种看法。但选择某一种看法,还看不出写作水平的高低,关键还要看能否有能力论证。其实,若选择第一、二种看法,“老祖宗很智慧”“诗意很美”,虽然看起来观点很正确,但也不易论证,似乎也无需论证,反而导致新意难出、行文困难。而第三种看法“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虽然有点偏激,并冒着被斥为“不懂传统”“没文化”的风险,但倒是贴近生活、有话可说。但不管如何,只要自圆其说,说真心话,说自己话,都值得尊重。 不过,这种近几年在福建省内一直被关注的题型,在所有题型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全国卷中有多少份量, 还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 4月省质检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意义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点评人:厦门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刘远军 这次作文如何构思立意?考生要掌握下列四个要点: 1.有明确而稳定的选择与角色定位,即必须从给定的三者中选择其一,这是本次作文的硬性任务,不得违反。选择的角度要明确、稳定,不能写着写着变换角度,甚或三个角度杂糅。 2.当选择了子女、学生或市民任一角色时,必须依据所对应的材料展开阐述,对“共同记忆”意义的认识,可以与材料一致,也可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明确回应。 3.运用差异化思维,从“相同”中发现“不同”,从“不同”中发掘“相同”。比如:为什么“不同”角色、“不同”认知背景等却能拥有“共同记忆”?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那么“相同”经历的人,是否一定就会拥有“共同”的记忆?“共同记忆”对“不同”的人是否有“共同”的意味,背后原因是什么?都值得分析探讨。然后,还要有矛盾转化发展的辩证思维,分析转化的实质、原因、条件、结果等。 4.要有角色意识、交流意识,也要有主体意识。说理要从角色、具体案例等出发,不可凌空蹈虚空洞说理。行文过程中事、理要融合,要有较为明确的写作针对性,力避假大空。 2018年福建省质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1、我喜欢上海,它有大都市气息。 2、我想把一家人接到城里生活,可老人家不愿意离开老家。 3、老家很漂亮,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家人。 4、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不想去。 5、哥哥在国外,过年都没回来,父母一直念叨。 新时代发展快, 作为“00后”,听到这些话材料, 有什么感触?请根据其中两三条话,写一篇文章,表达人生愿景。不少于800字。 点评 作文题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作文材料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青年认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发展前景,同学说家乡政策好,想回来投资。这两位青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就业价值取向。青年说爹妈很想念在国外的哥哥,青年说想把父母接到城市居往,这两位青年展现的家庭的亲情,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如此切合新时代青年的思想的材料,考生容易产生写作共呜,容易激发写作欲望,只要认真阅读材料,并加以分析整合是不容易偏题或离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