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问题:他抬着发电机长征到延安
新华社南昌6月13日电 题:他抬着发机电长征到延安
新华社记者邬慧颖、高皓亮、刘羽佳
不管历经多大险阻,也必须把发电机背到指定所在,这是使命!
提及爷爷段九长的长征故事,赣州市于都县段屋乡告捷村村民段春华有着说不完的话。
悠悠古镇,赤诚红村。置身于红地盘,在段春华那带有浓烈乡音的话语中,犹如回到了谁人战火纷飞的年月。
1934年10月上旬,处所赤军预备进行策略转移。其时,中革军委仅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手摇发机电,数目稀少的设施尤显贵重。长征最先时,构造便派了一个128人的增强连顾惜这些设备,时年30多岁的红军兵士段九长等于个中之一。
“我爷爷与战友们就一同包袱起背着68公斤发机电长征的工作。”段春华说,爷爷曾敷陈他,一末尾是8小我私家轮着抬发电机走,可跟着连队伤亡的士兵愈来愈多,抬发机电的人也愈来愈少。
不论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段九长与战友们都没有抛下那极重繁重的发电机。历经硝烟的发机电染上了红军的鲜血。到过草地前,一个128人的增强连只剩下段九长、谢宝金与钟起汉3小我私家了。
终极,3人用生命守护下手摇发电机与发报机到达延安,保障了军队消息的传送,也实现为了机关托咐的任务。
段春华说,全国禁锢后,爷爷向组织上提出辞去公职回家务农,“他一方面要兑现对我奶奶的允诺——回家,另外一方面想回来为家乡竖立出一份力”。
“一个在长征中绝处逢生的老红军,竟然不要任何功名回家务农,看似不行思议,理论上恰恰等于经过长征熬炼的共制造党人的切实设法与情怀,况且这样的天时事在监禁晚期并不是个别征象。”于都县委党史办主任曾懿华引见。
斯时,放置在中国公众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发机电,虽已留下了年光的印记,但它的故事却未被汗青所安葬。它承载了红军兵士们执拗实现使命的信念;承载了红军兵士们敢于为党葬送的决断;更承载了赤军士兵们对乌云终将散去的信心。
“在爷爷的辅导下,我们家几代都在家园的土地上生制造、生存。老家公共的留存越来越好,家里也逐渐添置起了各种家用电器。”段春华说,因为对发电的珍爱,爷爷回籍后一直关心外地用电的事,并在他80多岁的时刻亲眼见证了电网进村,“他而今快乐得像个小孩子”。
跟着国家发展,在这块长征起程的热土,从一台用生命珍爱的发机电到遍布各村的电网,电力已经从过去稀缺宝贵的好东西酿成顷刻不离的能源。据国网于都县供电公司党委通知布告刘晋强先容,1999年,告捷村迎来了第一次电网改造,2015年进行了第二次农网改造。电压更稳定了,电能品格前进,走在新时期的段春华一家人当今的保留越来越红火。
(责编:梁秋坪、刘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