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热评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头条 消失的渡船 不变的渡口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4
摘要:原标题问题:隐没的渡船 动摇的渡口 新华社南昌6月13日电 题:失踪的渡船 动摇的渡口 新华社记者高皓亮、邬慧颖、刘羽佳 连日降雨,波涛汹涌。 村名叫渔翁埠,因渔民集聚而得名。长征第一渡于都河的干流濂江穿村而过,把村子分在南北两岸。 村头有渡口,是中
原标题问题:隐没的渡船 动摇的渡口
新华社南昌6月13日电 题:失踪的渡船 动摇的渡口
新华社记者高皓亮、邬慧颖、刘羽佳
连日降雨,波涛汹涌。
村名叫渔翁埠,因渔民集聚而得名。“长征第一渡”于都河的干流——濂江穿村而过,把村子分在南北两岸。
“村头有渡口,是中央红军渡江的8大主要渡口之一。”讲故事的郭庆发已71岁,他的爷爷叫郭正堂,是85年前渔翁埠渡口的船工。1934年10月,渡口与爷爷的渡船迎来一群非凡的“家丁”,处所赤军红九军团从这里渡江起头长征。
“江面宽90多米,往复一趟要半个多小时。”郭庆发也在渡口做过十多年船工,送同亲过江赶集、送学生上学。2005年,随着渡口建起渔翁埠大桥,渡船逐渐隐没,渡口停航的故事,却代代相传。
口口相传的陈诉好像一支画笔,一路勾画出当年渡河的剪影:伤病员乘船渡江,大部队从渡口雅致两三百米处渡水而渡,渡江后士兵们就在屋檐下休整,老乡怎样规劝也不进屋。
“一些伤势较重的士兵,被同乡们接走。”81岁的黄大荣秘要的是奶奶陈招娣的故事。
距离渡口不远,85年前的田东村黄屋天然村祠堂里,陈招娣带着同乡们一起给挂彩的红军兵士上药送饭,关照他们起居。1935岁首,在敌军离开农村前夜,又把战士们秘密转移到左近岩穴,每隔两三天,冒着被杀头的风险进山照看。
渡口登程的故事,还经党史研讨人员代代相传。
“……搭了浮桥,这一工作由我卖命,我有一个大儿子在红三军团,他是在1934年重阳节翌日度过于都河的……”地方红军长征解缆记念馆副馆长张小平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类与长征相关的册本,老爸张德美手写的30多本条记,整规正齐地码放在内里,血色硬质、蓝色软皮,有的直接是稿纸。
上世纪60年代,在于都县委办做秘书的张德美被抽调豫备革命历史记念馆(地方赤军长征动身追悼馆前身),被那段汗青深深吸引的他,从此一头扎进与长征动身无关的走访和纪录傍边。从将军到苏区老公众,从于都乡野到西北内地,日后近20年间,张德美走了大半个中国,造访了200多个与长征无关的亲历者。
“要想红旗飘万代,环节教导下一代。”子承父业的张小平守着“长征第一渡”已30余载,斯时的他积极向年迈人聚拢,记念馆内继承“红军脚穿芒鞋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迎来一个新中国”的理念,用草鞋造成一幅中国地图,已成为寻访本源的乘客必拍的“网红”打卡标记。
于都河道淌千年,工夫冲洗,也曾的亲历者一个个拜别,恰是这代代相传的申报,拼出85年前那场重大转移的开航图景,记实下铭刻在汗青亲历者回想深处的停航与离别,成为人们不忘初心,试探起原,驰念也曾灾害与荣光的印记。
 
 
 
(责编:梁秋坪、刘融)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