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瓯市立医院是一家有13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院。经过数代医学人的努力,发展至今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开放床位820张、拥有高级职称138人的福建省首批二级甲等医院,承担着辖区内约55.5万人口的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工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建瓯市立医院为龙头的医共体单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前头 “医共体”模式发挥积极作用 “这得益于建瓯市医共体项目的早期开展”。 2017年10月,建瓯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有关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以建瓯市立医院作为龙头,整合市直三家医院及14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医共体,并挂牌成立建瓯市总医院及各分院。 疫情发生后,总医院第一时间制定了建瓯市新冠肺炎防控预案,成立了全市的防控救治专家队伍及医疗救治团队。建瓯市立医院充分发挥医共体龙头作用,根据国家先后发布的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采取了集中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时对医共体内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从大年二十八开始,医院就全力投入抗疫工作中。截至5月底,医院共发现确诊病例2例,并及时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定点医院救治。早期武汉返乡人员约2000人,医院共收治了70多名返乡发热患者。“我们的反应速度很快,2例患者发现后第一时间得到及时诊断治疗。”
攻技术 大刀阔斧的“变革” 如何增强县级医院的人才吸引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实现患者“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在建瓯市立医院管理层看来,那就是必须解决县域内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常见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工作。 2019年,总院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拿出10万元,设立“新技术新项目成果奖”,鼓励中青年医务人员勇于钻研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同时也把能够切实提升县域医疗能力的新技术新项目吸引进来。 心脏支架手术,曾是医院的一项短板,只能请其他医院的专家来做。引入新技术之后,仅今年2月、3月期间,医院已经自主完成了20多例心脏支架手术。另外,卒中中心脑血栓的溶栓和取栓介入手术,现在也可以独立开展。1-7月,心内科团队共独立完成介入手术99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让患者足不出县即可享受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 为了提高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今年5月,建瓯市立医院投入190万余元,引进了一套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建瓯市总医院院长黄荣彬介绍,该系统集电动担架、转运平台、呼吸机、暖箱、监护仪、湿化器等设备于一身,素有“移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之称。目前这套系统是闽北地区设备最齐全、功能最先进的转运系统。 再出发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 这次疫情来得很突然,“好在,我们提前一两天紧急采购了一批防护物资,要是再晚一两天,就真的采购不到了。”建瓯市立医院能够快速对传染病做出反应,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这跟该医院经历过禽流感及手足口病暴发的洗礼,具备了对抗传染病的丰富经验不无关系。 今年2月,医院第一时间建设了4间负压病房。5月初,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南平市最早建设核酸实验室、最早开展核酸检测的县级医院。如今,核酸检测能力日均约250人左右,特殊情况下,可以达到日均800人左右的检测数量。 创新驱动,蝶变图强。黄荣彬表示,下一步,在提升传染病应对及救治能力方面,医院要加强对传染病房的改造。今年10月,院区内将启用一座新内科大楼,届时将另外一栋4层大楼改造成感染性疾病病房。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新建一批负压病房,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患者的收治及救治能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建进 通讯员 魏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