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我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其设立的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福建三明,有不少非遗文化展示馆,这些集展示展演、收集收藏、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传承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成为三明人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起走进三明这些非遗展示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福建首个乡村博览苑即将在泰宁开馆 “迎世遗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活动要上线啦!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泰宁县将举办全省乡村非遗节暨福建(泰宁)乡村非遗博览苑开馆仪式系列活动,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和非遗购物节活动。 泰宁乡村非遗博览苑。 (福建)泰宁乡村非遗博览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是福建省首个乡村非遗博览苑,也是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三明考察线路的必检点。乡村非遗博览苑采用实物、展板、视频及光电等手段,全方位展示泰宁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月13日,在世徳堂一栋将举行乡村非遗博览苑的开馆仪式,标志着博览苑正式投入使用。 泰宁乡村非遗博览苑内部展示。 活动当天,非遗博览苑内、进士巷、尚书街将集中展示一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城路演邀请国家级非遗梅林戏、省级非遗永安安贞旌鼓、大源傩舞,市级非遗鱼子灯等表演项目 文化打卡!三明市非遗博览苑、非遗展示区同步开馆 你知道三明市有多少非遗项目吗?截至目前,三明市共有205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龙舞(大田板灯龙)、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竹纸制作技艺。省级项目45个,市级项目155个。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 6月13日上午9点,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将同步开馆!这是三明市传承保护、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市民了解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位于列西街道河西路8号(列西正顺庙旁),展馆面积为700㎡,展馆以三明市文化地图开篇,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示、场景还原、视听播放、手工体验等传统展示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多元表现方式,唤醒人们的非遗文化记忆。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位于列东街道双园新村50栋B座市艺术馆15楼,展区面积为1100㎡,分客家服饰、民间工艺、民间民俗、郭居敬二十四孝、传承人工作室等五大展区,以专题展区与综合展示相配合,同时与三明学院合作开设客家蓝染技艺文创作品展示区,探索三明市非遗进校园活动新路径。两个展馆分布于沙溪河两岸,广大市民朋友可就近选择参观点,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免费对外开放,上午9:00-11:00,下午3:00-5:00。 千年文化养一城 “探秘”宁化治平畲乡文化展馆 “这个凤戏牡丹就是畲族的图腾。”“哇,畲族的服饰,好精美呀!”日前,宁化县民族学校八年级学生走进治平畲乡文化展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边听边看。展馆内畲族的迁徙、民族服饰、特色建筑等内容,让大家大饱眼福,直呼惊艳。 治平畲族乡是三明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共有畲民992户4725人,畲族历史悠久,畲族文化多姿多彩。为充分展示畲族文化,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治平畲族乡从2018年5月开始筹建畲乡文化展馆,对乡综合文化站进行升级改造,于今年1月完成建设。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文化展馆。 畲乡文化展馆占地面积260平方米,设置了多彩畲乡、悠久历史、繁衍生息、民俗风情、畲汉融合、代有人才、时代新貌等七个主题单元,通过图文、视频、实物等方式,从人文、历史、民俗、时代发展等方面展现多彩畲乡。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住户。早期的畲族是一个游耕民族,结庐山谷,刀耕火种,随山迁徙,居无定所。经过千年迁徙,畲民从潮州迁徙到汀州。在唐宋时期,宁化成为畲族聚居之地,建国后雷氏、蓝氏和部分钟氏先后被确认为畲族。宋元时期发展到闽中、闽北,明清时期则发展到更远的闽东、浙南和台湾。目前,宁化全县畲族人口分布在9个乡镇的19个畲族村,其中大部分居住在治平畲族乡的9个畲族村,以雷、蓝、钟三姓为主。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不仅创作有独具特色的畲语畲歌畲舞,还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畲民结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创作的生产歌舞、节庆歌舞、婚丧歌舞、祭祖歌舞等独具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有畲族武术、打尺寸、稳凳、摇锅、抄杆等。畲族的婚嫁丧葬风俗也较为特殊。畲族是内部通婚,不与外族通婚,丧葬则流行悬棺、火葬,且畲族在整个丧事过程中是“以歌代哭”的,七天中早晚唱哭歌两次方可安葬。畲族的三月三“乌饭节”、六月六“食新禾节”最具民族特色,过去为避开土匪打劫,往往会提前一天过节。不少治平畲族乡的畲民至今还保留提前过节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