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梅农陈国伟的家庭农场里,有几百棵杨梅树,每年杨梅产量不低于20000斤,陈国伟并不觉得一场疫情为杨梅销路造成多大的影响,“没有滞销只是价格不太稳定,今年的价格比去年少了一半。”截至六月初,农场里杨梅已经并不多了,“有的是卖光了,有的是掉光了。” 比起家庭农场,大型农业合作社大概更能感知到市场带来的压力。许燕合是龙海市全山合杨梅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整个合作社的杨梅树共计有8000棵,按照一棵成熟期的杨梅树产梅300斤来计算,许燕合合作社杨梅的年产量是一个普通家庭农场的二百多倍。 许燕合说,在往年同期,漳州市场每斤杨梅价格大概是十四五块上下,但今年此刻,每斤只能卖到六、七块钱。与陈国伟不同,在许燕合看来,这正是疫情带来的“余威”。最直观的是销路没有以前多了,“一些北方地区,比如说像是湖北那边的收购商没有过来。” 同时,在许燕合看来,杨梅是种“急性子”的水果,在今年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杨梅成熟后在树上待不住,收获的时间比往年缩短,大量杨梅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售出,更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尽管一直持续为全国范围内数以千计的果蔬连锁超市门店供货,许燕合还是感觉到“今年的钱不好挣。” “不愁销路,主要是价格很低。”许燕合说,他现在只等着这一季最后一个名为“东魁”的杨梅品种售罄,“也就是再过半个月左右,这一季的杨梅就算卖完了。” 南边最后一个品种即将售罄,在稍往北部的江苏苏州,西山杨梅还在等待时光的孕育。 沈四宝的茶果场。受访者供图 在西山天王坞,沈四宝是一家茶果场的负责人,除了种植枇杷、茶树,在这个季节,茶果场里还有300多棵杨梅树正缓缓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