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消息!教育部撤销3所高校】据教育部官网发布的消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本年度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新设、更名、合并调整、变更办学体制、撤销的专科层次高等学校备案名单。 名单显示,上海体育职业学院、福建警官职业学院、安徽长江职业学院这3所高校被撤销。 此外,新设立学校56所,同层次更名4所,合并调整1所,变更办学体制3所。 具体名单如下: 新设立 ↓↓↓ 同层次更名 ↓↓↓ 合并调整 ↓↓↓ 变更办学体制 ↓↓↓ 撤销 ↓↓↓ 延伸阅读: 教育部决定在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达6点条件即可申请 为落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工作,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科技飞速发展引发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进程、国际竞争格局。加快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科技创新人才,抢抓科技发展机遇,是高等教育承载的历史使命。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经研究,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推动整体实力强、专业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以提供优质资源和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抓手,以改进体制机制为保障,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建设,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锻造一批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若干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体制机制范例,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三、建设原则 坚持中国特色。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中国特色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路径。 坚持面向未来。加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研判,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技术的发展,需要超越现实;未来技术的实现路径,需要持续探索;未来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推进。要勇塑前瞻性思维、勇舍趋于成熟的技术、勇趟技术发展深水区、勇闯技术进步无人区。 坚持交叉融合。主动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推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等,鼓励各高校依据学科优势特色,聚焦一个或多个未来技术领域,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科体系,促进基础、应用等学科复合,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主动引领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科教结合。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有效模式。引导高校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科研基地和资源更大范围开放共享,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开展科研实践创造条件。 坚持学生中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设想,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强化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数理融通能力,为未来技术的创新研究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课程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营造创新无边界、思维无界限的人才培养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