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热评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20
摘要:這是4月9日拍攝的萬壽岩遺址外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18.5萬年前,古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約4萬年前,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在這裡完成。福

原標題: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這是4月9日拍攝的萬壽岩遺址外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18.5萬年前,古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約4萬年前,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在這裡完成。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福建省博物館文博研究人員陳子文在萬壽岩遺址接受媒體採訪(4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這些“遠古的秘密”曾長久封存於福建三明一座壽桃形孤峰——萬壽岩中,20多年前卻差一點灰飛煙滅。

幸運的是,三明萬壽岩遇到了負責任的文物工作者、有擔當的領導干部,更引起了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習近平的高度重視。於是,這個寶貴的人類家園被從炸藥包和挖掘機的威脅中搶救下來,從而有了今日的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走近萬壽岩,聆聽18.5萬年前傳來的遠古回聲,探尋20年來其保護發展歷程,人們收獲的不僅是古洞傳奇,更有如何溝通歷史與未來、協調經濟發展與文脈接續的深刻啟迪。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這是萬壽岩遺址靈峰洞內部(4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炸藥包下“挖寶”

從三明市區驅車約30公裡,就到了岩前鎮岩前村。空曠的平地之上,萬壽岩昂然挺立,船帆洞、靈峰洞、龍井洞等洞穴藏身其中。

1999年,福建省博物館文博研究人員陳子文來到萬壽岩時,帶著一項關鍵任務:他和當地考古人員必須在一個月內給出結論——萬壽岩是否值得保存下來?

當時,爭論已到白熱化階段。萬壽岩蘊藏豐富石灰石資源,福建省屬重點企業三明鋼鐵廠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在山體上採礦。見礦山開採嚴重影響萬壽岩景觀,1998年起,當地村民不斷向有關部門呼吁保護萬壽岩山體及洞穴古跡。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媒體記者在萬壽岩遺址船帆洞外採訪(4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一方是投巨資買斷開採權的企業,一方是堅稱“山裡有寶”的村民。“矛盾最尖銳時,村裡老人干脆坐在埋了炸藥的開採點上。”時任岩前村黨支部書記王源河說。

“政府必須盡快把問題搞清楚:萬壽岩是不是文物?是文物就要保護,不是文物就應該尊重企業的開採權。”時任三明市副市長嚴鳳英回憶。

在周圍山體持續的爆破開採聲中,陳子文他們開始了緊張的“限期破案”工作。

終於,考古人員在萬壽岩發現了200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其中,船帆洞挖掘出距今約4萬年、面積達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鋪地面。古人類可能是為應對洞中潮濕環境的這個發明創造,堪稱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

“這樣的人工石鋪地面,非洲發現過一處,我們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二處,是國內首次發現。”時任福建省文物局局長鄭國珍說。

萬壽岩遺址的發現,把福建古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到18.5萬年前。萬壽岩因此被稱為“閩人之源”。遺址中出土的石制品,也為閩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証據。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這是萬壽岩遺址船帆洞內人工石鋪地面(4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關鍵時刻一錘定音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就萬壽岩遺址保護作出重要批示:三明市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在批示中強調,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后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

因為這一批示,三明鋼鐵廠立即停止了在萬壽岩的採礦爆破,福建省文化部門展開了對遺址區域進一步的發掘、考証和保護工作。2001年,萬壽岩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游人在萬壽岩遺址船帆洞內游覽(4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如今,每次看到萬壽岩偉岸的身軀屹立在天地之間,鄭國珍和陳子文禁不住感慨萬千。“經濟建設與遺址保護的矛盾尖銳,在這關鍵時刻,批示一錘定音,對萬壽岩遺址的保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陳子文說。

事實一再証明,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游人在萬壽岩遺址船帆洞游覽(4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沖擊波與啟示錄

20年前,當考古隊來到萬壽岩時,黎立璋是三鋼下屬分廠廠長,和工人一起到現場查看過。他記得,當時有工人開玩笑說,早知道放幾炮炸掉算了。但公司領導說,礦石有價,文物無價。

“經估算,停止在萬壽岩爆破開採,整體影響公司長期效益20億元以上。”如今是三鋼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的黎立璋說。

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認為,那時,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還不像現在這麼強。保護廈門鼓浪嶼這樣漂亮的“萬國建筑博物館”,很多人覺得理所當然。而萬壽岩這樣的遺址,在一些人眼裡“無非就是古人居住的一個山洞”,因此,當年緊急批示保護萬壽岩的重要決定,是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開創性實踐。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媒體記者在萬壽岩遺址博物館參觀採訪(4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說,審視萬壽岩遺址保存下來的過程,受到的最深刻教育是,要用歷史觀念和群眾眼光看待發展。“當下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做出抉擇的時刻,如何保護、研究和利用好萬壽岩,對我們做好生態文明和文化建設等各方面工作,會帶來啟迪。”

當地群眾的生活和觀念也因萬壽岩遺址的保護而悄然改變。

一些村民參加了遺址挖掘保護工作,文保意識更強了﹔更多村民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發展模式”。“以前萬壽岩周圍破破爛爛、塵土滿天,現在老百姓懂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時任岩前鎮黨委書記王小堅說。

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紀實

這是在萬壽岩遺址博物館展出的舊石器時代石器(4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讓歷史一代代傳下去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