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超净室。中科院古脊椎所 徐欣 供图 基于“探源华夏族群——古DNA解密中国南北方人群迁移与混合历史”这项成果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论文发表前夕,中科院和国家文物局14日下午在北京举行重大科学发现与研究成果联合发布会,这也是疫情发生以来,中科院首次举办专题成果院级新闻发布会,通过现场+远程方式,向媒体科普介绍研究过程、重要发现和主要结论。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专门向该研究成果致贺信,中科院副院长李树深院士、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白春礼表示,这项成果对于探索中国史前人群的迁徙历史、遗传格局及内部融合过程,对于明确现今主要生活在中国台湾及太平洋岛屿等地的南岛语系人群的祖先来源,提升中国在古人类与生物演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李树深说,这项工作是一项有关中国和东亚古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大科学发现,对于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探源,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发布的成果也是中科院和国家文物局长期合作的结晶,希望双方在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探源领域携手共进,协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强认为,最新发布的重大研究突破,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他指出,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文物界与科技界的资源共享和融合创新,依托中科院古脊椎所设立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与演化科研基地,是国家文物局认定的第七批科研基地之一。该基地将集合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古DNA研究等领域优势资源,建成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科技研发中心、人才孵化中心、成果辐射中心和交流合作中心。未来,国家文物局将以科研基地为纽带,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的合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