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建设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服云”平台。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尽职免责和激励机制。将全省政府应急周转金规模逐步提高至100亿元以上。 加强民营企业服务保障。开展服务民企“三个一百”活动。建立企业服务协调机制,由企业开单、政府派单,指定相关部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取政策、对接产业链合作伙伴。 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快甄别纠正侵害企业产权及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错案冤案。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 扩大开放 打造“宝地” 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前头,让福建成为优质要素集聚的“宝地” 发挥多区叠加优势 发挥厦门特区排头兵作用。对标新加坡等地先进经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营性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试点、飞机维修航材税率调整等政策落地。打造航空维修、集成电路、中欧班列等一批重点平台。支持建设厦金融合发展示范区。 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探索实施自由贸易港某些政策。推进国际中转及集拼、两岸海运快件、艺术品保税仓储等新业态发展。 深化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牢牢把握“一岛两窗三区”的战略定位,认真编制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2018—2035)》。支持国际旅游岛加快建设,争取离岛免税政策尽快落地。 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实施“丝路海运”“数字丝路”“生态丝路”“丝路飞翔”“丝路茶道”等标志性工程,“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加强优势产业国际产能合作。打造海丝空间信息港,推进“卫星+”示范应用和“智慧海洋”建设。 加快福州新区全域开发。推动福州新区总体规划尽快获批,实施“产城融合、组团开发”建设模式,打造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先行区和示范区。支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支持设立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 吸引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 有效扩大利用外资。围绕“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落实《外商投资法》,加大外商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将“9·8”投洽会打造为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精品。 充分利用境内外资金资源。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等规模。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持续开展“助力万企成长”行动,鼓励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扩大先进技术装备等进口。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模式。 促进口岸通关便利化。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2021年底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一半。 深化改革 打造“高地” 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再创佳绩,让福建成为“三创”发展环境的“高地”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快清理修改相关法规制度,年底前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省市县全覆盖。统一全省各行业招投标规则,坚决消除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设置的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 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践行“马上就办”,年底前省市县三级50个高频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全面推进省属事业单位数据中心及设区市政务数据中心整合。 进一步简化企业投资审批。年底前全省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缩减至法定时限的40%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将项目环评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一半。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年底前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推广不动产抵押登记全程网办,年底前企业申请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深化增值税改革等政策措施,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所有行业只减不增。推进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实质性降低企业社保费负担。 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新时代“漳州110”精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估,每年发布各地营商环境评估报告。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查处回应和抽查体检制度。 (本报记者 王永珍 戴艳梅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