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山:在习书记直接领导下,我在统战部工作两年半,在副市长岗位上也将近两年半,总的印象是他处事沉稳但不刻板,讲求实事求是,不喜欢做那些花拳绣腿的事。他刚到福州时,有的同志希望看到新书记的“高招”,可他在会上明确说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要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干那些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事。 我翻了一下以前的笔记,感觉习书记的有些指示至今都不过时。1992年底我调任副市长,分管工业交通,那时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都碰到发展问题,改制的制约因素很多。记得习书记在市委一次研究企业改革、改制的会议上讲,要多研究一些“桥和路”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习书记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很重视调研工作。他在一次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领导在“四化”要求下,多数通晓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毕竟只通不专不深,更别讲方方面面的知识了。要保证领导决策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就要善于学习,勤于调研,还要借助咨询调研机构。对于市一级而言,要研究一些实际的东西,最好是研究市委、市政府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习书记还强调,改革要有清晰度、蓝图、期望值、整体性。在谈到90年代福州经济发展时,他提到,福州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既要完成治理整顿,又要拓展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分量。 在习书记主政的那几年,福州每年都推出十几项改革措施,覆盖工业、农业、商业、城建、教育等方方面面,用习书记自己的话讲:我市的改革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嘛!在诸多改革中,习书记尤其重视企业改革。他提议工商界选10家搞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争取能上市几家。几年后,天宇、福发、大通、东百终于上市了。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0年1月3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