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机器人 在 社会治理中,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推进"大综治"中心和智慧化指挥系统建设,整合治安巡逻和城管执法队伍,实现了统一调度、上下联动、提高效率;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创新探索"综治+X""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利用现有的网格员、物业公司等职能触角,延伸为民服务,深化社会治理水平。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布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中,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名列其中,成为长丰县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全国文明单位。 营造政企互动的正循环 如今的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让投资者信心满满。 2013年,广东万和第一次走出广东,在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投资设立合肥万和公司,在长丰县委县政府、双凤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合肥万和产能不断扩展、效益快速提升。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广东万和在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扩大投资,与德国博世共同出资在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成立合肥万博,建设新能源热水产品生产基地。 万和电气生产流水线中一环 舜禹水务在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新增用地189.9亩,新增投资10.3亿元,建设年产1000套微动力智能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及3000套二次供水成套设备建设项目,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年亩均税收10万元以上。现在,他们又着手将天津总部基地搬迁到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 安徽金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新增用地142亩,总投资6.3亿元,建设年产5万平方米航空复合材料及23万套轨道交通和汽车零部件产品项目。 园区内企业纷纷扩大投资,园区外企业也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共签约项目4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1亿~5亿元项目9个。 企业的信心,源自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优质的产业基础,更源自园区优质的服务和企业"口口相传"的良好信誉。2017年12月,得知苏宁准备布点合肥,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招商人员抓住时机,第一时间与苏宁相关部门取得联系。3天后,苏宁安排人到开发区考察,对这里提供的地块、位置、相关政策比较满意,双方很快达成意向。5天后,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带队,赴苏宁总部考察,敲定细节。12月29日,长丰代表团赴苏宁总部签订协议,苏宁合肥智慧电商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从接触到签约22天时间,刷新了园区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的记录,创造了"双凤奇迹"。 合肥乐卡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检测产品 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营造政企互动"正循环",是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为企服务人员多年来一直坚守的服务方式。在企业签约前,由招商部门人员跟进对接,提供服务。项目签约后,由经发部门全程领办代办。为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深度,为企业精准服务的融资、政策、人才、环境、科技、办证6个功能组已成为园区服务的"金字招牌"。今年,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纪工委推出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九举措,为企业发展和为民服务"保驾护航"。 不仅要把项目"扶上马",更要"送一程",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让外来投资企业"招得进、留得住、快发展、产效益",是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一直以来的服务宗旨。京东安徽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签约后,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协调会、现场会,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快速完成了项目现场征地拆迁、土地挂牌等环节,协助企业完成工商注册及规划文本上会等工作,为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奠定基础。2017年京东在全国建设的30个产业园中,在合肥长丰的这个土地摘牌用时最短,在京东内部创下了"长丰速度"。 长丰县南北跨度大,县城在北端,企业集中于南部。为方便企业办事,2006年,长丰县政务服务中心在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设立南部分中心,与开发区管委会同院办公,落实了"应进必进、应进全进"、行政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等要求,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办理和"南部企业的事在南部办"目标。2018年,长丰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向全县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性、综合性服务,通过服务大厅、网站、手机三大载体,提供包括人力资源、工业设计、融资服务、政策服务、投诉受理、产权服务、公共技术等全方位服务。 双凤工业园 在安徽省开展的"四送一服"活动中,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落实"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事项占90%,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下一步,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将继续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要求,完善为企服务机制,强化"扶优、引导、倒逼"机制,把政策用足用活,加大对开发区企业的分类指导力度,促进企业梯次发展;以规模膨胀和提质增效为重点,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规模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快速发展,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引导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企业找准在产业链和行业细分领域的定位和优势,坚持走专精特新道路,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