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AI&大数据领域海外人才的比例来看,只占到9.19%,不足一成。从该领域海外人才的分布来看,51.20%的人聚集在互联网行业。其次是金融行业,海外AI&大数据人才占比为12.38%。机械制造、电子通信的海外人才占比位居第三、第四,为9.34%、8.43%。其他行业的占比相对较小。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除了互联网的海外AI&大数据人才的占比过半外,其他行业都占比很小,越是传统行业,占比越小。 2、 城市分布:沪京深位居前三,为人才富矿区 从AI&大数据海外人才在国内的城市分布来看,上海的人才占比最多,为26.02%;北京位居第二,占比为21.60%;深圳位居第三,为8.83%。这三个城市海外AI&大数据人才总和为56.45%,为第一梯队。 杭州、广州为第二梯队,该领域海外人才占比为3.50%、2.86%。其他15个城市为第三梯队,人才占比区间为0.31%~1.90%,合计为11.78%。 如果国内非一线城市要就近引进AI&大数据领域的海外人才,建议可以重点关注上海、北京、深圳这三个城市,在国内AI&大数据领域,这三个城市是汇聚国内外人才的富矿区。 五、AI&大数据人才薪资 1、平均月薪22322元,超过各大行业平均薪资 国内AI&大数据从业者平均月薪较高,为22322元,超过同期各大行业从业者平均薪资,比各大行业薪资排名最靠前的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分别高出2150元、3275元。 AI&大数据人才在全球都属于高薪群体,这是由这个领域的高门槛性和人才的稀缺性决定的。 2、核心职能:数据架构、数据科学家领先,平均月薪超3万 在国内AI&大数据领域的重点职能中,平均月薪排名最高的是数据架构和数据科学家,分别为37451元、36570元,也是两个平均月薪超3万的职能。其他职能的月薪在23569~28185元,均超过了2万。 3、 城市薪资:北上深杭广平均月薪超2万 在国内不同的城市,AI&大数据从业者的薪资也有差别。在平均月薪排名最高的20个城市中,月薪超2万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 这五个城市从业者的平均月薪为25087元、25047元、24094元、21952元、20962元。其他15个城市的平均月薪区间在13475~19007元。 4、 本地与海外人才薪资对比:前者比后者月薪低近8000元 在国内AI大数据领域,海外人才的平均月薪明显高于本土人才,前者为29515元,后者为21625元,两者相差7890元。 该领域海外人才仅占到全领域人才的9.19%,稀缺度很高,决定了该群体较高的身价。 六、AI&大数据人才流动 1、行业净流入:互联网、制药医疗行业最能留住人 由于AI&大数据从业者遍布各大行业,其流动也是在各大行业中都有所不同。从2017年一季度到2019年二季度,互联网、制药医疗行业的AI&大数据人才处于净流入状态,其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为4.89%、1.75%,表明这两个行业能够留住AI&大数据人才。其他行业人才净流入为负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净流出现象。其中,电子通信行业的AI&大数据人才流失最为严重,其人才净流入率为-13.48%,为行业倒数第一。 互联网行业与AI、大数据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互联网的迭代升级中,需要AI、大数据提高其智能化,而且互联网本身对AI&大数据人才也有着全行业最高的人才需求,超过了全行业半壁江山。 AI、大数据对于制药医疗行业实现智慧医疗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智慧医疗能够更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解决人民的医疗健康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能缓解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痛点。 电子通信行业在AI&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方面位居全行业第二,其相关人才流失最严重,是因为这个行业薪资相对较低。相比之下,互联网庞大的人才需求和较高的薪资,灵活的工作方式,多元化、年轻化、自由的企业文化,更吸引AI&大数据人才加入。 2、城市净流入:杭州拔得头筹,合肥西安进入前三 从2017年一季度到2019年二季度,在全国AI&大数据人才净流入率排名最高的20个重点城市中,杭州排名最高,与合肥、西安位列第一梯队,分别为14.94%、11.92%、10.03%。 深圳、成都、武汉、佛山、长沙、重庆为第二梯队,人才净流入率区间为5.88%~7.52%。 上海、宁波、北京、东莞、南京、无锡、广州为第三梯队,人才净流率区间为0.77%~4.89%。苏州、厦门、青岛、天津为第四梯队,人才净流入率区间为-3.55%~-0.25%,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随着“互联网+”“智能+”以及数字经济的进一步普及,AI&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将会给各个产业以及地域带来更多日新月异的变化。猎聘高级招聘顾问建议,企业在发展业务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尽早布局AI、大数据人才的招募,以便紧随新科技的步伐,主动借助科技为自身赋能,开拓业务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径。作为职场人,无论自己的工作是否与AI、大数据相关,都应紧密关注时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相关就业的新动向,积极了解新事物,增强自身知识与技能,延伸自己的能力范围,为自身打造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