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活力——当前中国经济观察之二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看!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活力——当前中国经济观察之二 新华社记者 跨越重要关口,中国经济虽面临转型之坎,更蕴含升级之机。 连日来,新华社派出多路基层调研小分队奔赴祖国各地,走访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座谈,和创新创业者交流,深刻感受到中华大地上创新大潮不断蓄势、改革引擎加速运转、开放动力充沛激越,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正在释放澎湃持久的活力。 创新为优 产业集群崛起撑起升级大势 从0到1颠覆传统,全力以赴投入研发,短短几年内,一家位于中国西部的创新型企业,在已然饱和的家庭视听领域冲出重围,在中国投影机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用户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创业之初,我们就坚信未来的显示没有屏幕,坚信中国人能做出风靡全球的创新产品。”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说,未来五年,极米将继续专注研发,依靠创新打造独特优势。 坚信未来,坚信创新。 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弯道超车、抢拔头筹,唯有依靠创新。 双创活动周期间,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如鱼得水”广场上,“天天新物种”的发布赚足人气。 世界首款三位一体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精度在0.5mm以下;每颗“灵鹊星座”卫星每天可拍摄20000张图像、覆盖380万平方公里;智能化和网络化相结合的5G智慧公交车,可实时在线人脸识别,实现路况、站台信息车路协同…… 这样的“新物种”,不仅出现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和南方。在全国,以创新为价值追求,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中部大省湖北,从40年前的一根光纤起步,武汉光谷成为全国光电子产业基地,仅光线光纤就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 安徽合肥,“能翻译会聊天”的智能语音鼠标,自动识别交通违法并审核的抓拍机器人……聚焦人工智能,“中国声谷”加速布局产业链,已有500余家企业入驻; 东北吉林,依托长白山中医药资源和生物医药研发优势,一个覆盖基础研究、产品创制、规模生产、品牌塑造、物流配送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国内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一些省份,积极吸纳、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技术,实现新经济新动能的横向转移和‘无中生有’,赢得后发优势。”经济学家范恒山说。 受汽车产业下滑影响,2018年重庆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回落。“重庆汽车产业亟待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全面提升,这是当下必过的一个坎。”重庆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贾永强说。 “越是困难,越凸显创新的重要性。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成都高科技企业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汤琦深有感触。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全球第二,“2018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7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犹如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创新,则是翻越关口的强大引擎。 6月24日,重庆两江新区汽车产业联盟、智能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旨在联合上中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环节“抱团创新”。 “重庆以制造业立市,也要靠制造业走向未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涂兴永说,将巩固提升“芯屏器核网”(芯片、液晶面板、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物联网)全产业链智能产业集群和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主攻方向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创新如同种子,落入适宜的土壤,就能生根发芽,迸发强大活力。 从东南沿海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省份到西部内陆,记者调研发现,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的崛起,既有国家政策规划的引导,也是各地主动努力的结果;既有原有工业基础优势的发挥,更有对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技术的吸纳利用;既有龙头企业的引领,又有完善的产业链的支撑。由此,构筑起中国创新力的强大支撑。 改革为擎 营商环境成各地竞争新抓手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在成都创立两家大数据公司,“80后”青年科学家周涛无疑是科技创新时代的代表。 “上课、做学术研究、带博士生就在高校,做产品和解决方案、解决社会经济具体问题在企业。”周涛说,对于科研工作者创业的包容,一方面使学术成果的实践价值得以放大,一方面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充分融入市场、找到社会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以体制机制变革激活人才红利,成为创新之泉喷涌的重要动因。 一场源自高校的职务发明产权混改,带来深刻变革。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明确将职务发明成果由国家所有改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将“事后股权激励”改变为“事先产权激励”,高校与职务发明人可按“三七开”比例共同申请专利。 改革唤醒一批“沉睡”的科技成果。截至今年初,西南交大已完成205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的分割确权;通过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评估作价入股成立24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总值超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 自上而下顶层设计,自下而上基层探索,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经验,正在各地转化为生动的改革实践。 “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审批,从受理到准予上市仅用时23个工作日,比法定工作时限缩短80%,使单道心电记录仪的上市时间提前一年,节省约100万元生产性投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勇说。 由于法规限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完成产品上市,不仅费用高昂、投入周期长,而且必须由一个市场主体完成产品注册和生产。2017年底以来,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改革陆续在上海、广东、天津三地自贸区试点,打破了医疗器械注册与生产许可“捆绑”的模式。 近2万亿元减税降费“真金白银”,让企业轻装上阵; 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让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如今的中国,处处焕发着蓬勃活力。 今年1月,成都率先成立全国首个新经济发展委员会,致力于营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免费提供企业注册地址、实施“集群注册”的试点改革,解决了初创企业寻找经营场所的难题;在重庆两江新区,包括3家外企在内的11家新区企业被聘为社会监督员,就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用改革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培育创新赢得发展优势。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人才、资金、技术的竞争,只有在营商环境上做得更好、做到最好,才能抓住创新时代的黄金机遇,对中西部来说,尤其如此。”西部省份一位基层干部感慨地说。 开放为钥 让国内外市场要素自由流动 13.5%、18.8%、22.5%——今年前5个月,云南、重庆、四川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均达两位数以上,远高于全国4.1%的整体增幅。外部不确定性有增无减,这些西部省份获得优异外贸“成绩单”的秘诀是什么? 记者走访多地发现,依托共建“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曾经相对闭塞的西部,从开放末梢站上前沿,在开放舞台上焕发勃勃生机。 6月的昆明,骄阳似火,和暖阳一样热烈的还有这里的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