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新时代的民生乐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民政事业发展回眸 民政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稳定、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基本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保民生,织密织牢救助兜底保障网 “咱俩的低保金每月涨了50块钱!”5月10日,阜平县大台乡苇子沟村村民辛凤耀刚收到低保金发放的短信提醒,就把好消息分享给了老伴。 辛凤耀和老伴长期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2014年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被纳入到了低保保障范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民政事业保基本、兜底线制度不断健全,服务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织密织牢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众的救助兜底保障网。 ——持续推进农村低保扩面提标,截至2018年底,全省农村低保对象122.2万人,保障标准4314元/年,较2012年涨幅达139.4%,始终保持高于扶贫标准。农村特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7821元和5993元。 ——推进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省242.62万建档立卡人口中,有36.1%已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积极开展“京津冀社会组织跟党走·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引导、动员全国性和京津冀社会组织参与支持扶贫项目403个,落实资金4.44亿元,覆盖42个贫困县。 ——对低收入困难群众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提供临时救助44.1万人次,切实发挥了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防返贫的作用。 ——对全省7.5万农村留守儿童、11.4万困境儿童全面落实关爱保护和分类保障政策,帮助17568名无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落实受委托监护责任人,为1937名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登记落户,帮助298名农村留守儿童返校复学。 ——率先出台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12年以来,全省共实施救助44万余人次。 ——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近90万人。 一项项政策、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温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民生温度”,也折射了民政人阔步前行的脚步。 暖民心,日益完善基本社会服务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化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努力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像往常一样,5月20日一早,家住石家庄市振头二街南苑的郑富杰老人来到社区养老照护中心的活动室,铺好纸笔练习书法。“老师今天要讲取势,我先预习一下。” 作为政府购买服务,自2018年9月入驻振头街道以来,普爱社区养老照护中心除了为老人开设老年大学课堂,还为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养护照料,极大丰富和便利了老年人生活。 如今,我省像这样全方位为老人提供场地和服务的社区养老机构越来越多。近年来,我省围绕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社区和居家养老工程连续两年列入全省20项民心工程,已建成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300多所,覆盖90%以上的城市街道; 出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先后两次提高补贴标准,截至2018年底,全省养老机构达到1474家,床位18.3万张; 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行动,推广多种类型的互助幸福院建设模式,目前共建成各类互助养老设施3.1万个,服务覆盖70%以上的行政村。 此外,我省还建立了完善的高龄津贴制度,到2018年底,享受高龄津贴的总人数有130余万人,全年发放高龄津贴近6亿元;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等制度,惠及93423名老年人。 积极探索符合我省的医养结合模式,截至目前,90%以上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辟绿色通道,其中679家养老机构内设有医疗机构,399家内设医疗机构具备医保定点资质。 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全省大力开展惠民殡葬和节地生态安葬,2013年至2018年,全省有近30万名逝者被免除基本殡葬费,组织节地生态安葬活动504次;积极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提高婚姻登记机关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解民需,全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4月17日下午,石家庄桥西区汇通街道塔谈社区举办了“Hello,Mr.树”主题活动,在石家庄清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塔谈社区阳光小志愿者协会的小朋友们每人认领了一棵小树苗。 “我们在塔谈社区设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利用第三方力量帮助社区孵化社会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石家庄市桥西区民政局副局长李秀菊介绍。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我省民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激发了基层社会活力。 城乡社区治理全面加强。我省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全面展开,社区协商创新发展,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7%以上。 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圆满完成了第十和第十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普遍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积极稳妥推进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和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社会组织有27910个,拥有会员90余万个。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提升到81.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行政区划管理与地名公共服务持续加强。完成7个设区市和2个撤县设市行政区划调整,134个乡实现“乡改镇”,210个村完成“村改居”,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 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截至目前,全省登记注册的民办社工机构73家,全省共有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6537人;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的志愿者达511万人,登记注册的省级慈善组织111个。 立足民政新起点,牢记初心再起航。我省各级民政部门正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面履行好新时代民政工作职责使命,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出更动人的民政乐章。 (记者 尹翠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