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京秦高速到段甲岭,很容易看到三河市矿山治理的施工现场。近千台工程车同时作业,在山石与绿树间,挥动着红色或黄色的机械臂。 三河市东部矿区治理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成效显著。 从“缺氧”到“富氧” 一边是平整的山地,植被开始茂盛;另一边,是仍在施工的治理现场。住在蒋福山附近的居民笃信,眼前的石头山,未来都将是一片绿色。 今年春天,孙阳发现已经整治过的片区,树木更高,花草也更多了。“前不久有一天天气特别好,我爬到山顶,居然看到了‘中国尊’。”孙阳说,从段甲岭看到60公里外北京东三环的“中国尊”,在几年前不可想象。“20多年前,山里边都在采石,哪儿哪儿都是灰,严重的时候,在山里5米外都看不见。” 祖辈住在这里的孙阳,守着矿山长大,从没想过有一天,能收获今天的景致。周末时,他会带着妻儿去山里看花,身边有很多骑行爱好者,在刚刚铺就的山路上畅行。 “松树、侧柏、旱柳、新疆杨……”孙阳给孩子指认着不同的树种,也在心中畅想着未来的茂密,“原来这是因为灰尘喘不过气,将来不就是一个‘氧吧’吗?多鲜明的对比。” 然而,从“缺氧”到“富氧”,三河的矿山整治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把欠环境的账还上”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居民靠山吃山,办起采石场、白灰窑,鼓起了钱袋子。最兴盛时,各类“吃山”企业500多家,5万多人从业,供应北京建筑市场一半以上的石料,一度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生活富裕了,环境却越来越差。经过数十年开采,三河东部山区被破坏的矿山面积22平方公里。采石活动遗留下大小不一的采坑、残山、断壁,岩土常年裸露在外,风吹过时,扬尘漫天。 在三河,从十多年前开始,“把欠环境的账还上”的声音越来越强烈。2016年前后,三河市委、市政府决定,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持续推进东部矿山的深度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消灾除险、生态复绿的矿山综合整治之路。 三河的矿山治理,施工区域之集中,在国内并不多见。他们把22平方公里的整治工作分为五期,第次推进。 到2020年6月,完成矿山治理面积6.6平方公里,正在进行的矿山治理面积15.4平方公里,总投资约80亿元。植树110万株,植草2900亩,新增可利用地7000亩。 打造全新发展空间 “尤其是2018年后,三河市委、市政府站位服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高度,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治理思路,工作的进展越来越顺利。”三河市矿山综合治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如此说道。 三河东部矿山治理工作引起京津冀媒体关注 整治后的山区,将来会是什么样,目前仍在谋划之中。“这里交通非常方便,几条高速公路环绕。很多人希望把这里打造成景区,或者是用作产业发展,这些都在市委、市政府的考虑范围之中。最终,一定会有一个最科学合理的安排,给三河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三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说。 “不信青山唤不回”,三河,正在用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信念坚定。一如那十个红色的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竖在整治后绿意盎然的山坡上,更竖在所有三河人的心中。 及时掌握更多石材资讯,敬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石材网石图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