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5日,上海超级杯在东方体育中心举行。比赛恰好在国庆期间,又是接下来整个冰雪赛季的开端,3天5个比赛段落吸引了诸多冰雪爱好者现场观看。 中国选手在多个项目中有上佳表现,取得了2金、2银、4铜的不俗成绩;更重要的是,商业化运营的超级杯在提供赛事平台、锻造运营团队、夯实冰迷基础等方面,都有亮眼的表现。 赛事IP:从引赛事到打品牌 从东方体育中心落成,举办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之后,陆续有许多赛事在这里举行,如上海半程马拉松、今年的篮球世界杯的13场比赛。在冰雪项目上,东方体育中心包括短道速滑世界杯、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2015)等,培养了一批观众,积累了一些办赛经验。 在引进赛事的基础上,2016年上海推出了自主品牌赛事上海超级杯。该赛事为期3天,包括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队列舞等项目。上海超级杯也是全球冰雪赛事中,首次以城市命名包含多个项目的赛事。2018年赛事因故没有举办,今年是第三届赛事。 上海超级杯的特点是商业化运营。一方面,参赛队员没有积分,但有奖金;另一方面,赛事主办方要进行商业化经营。从营收角度来说,需要从门票、赞助商、电视转播权、纪念品等“四大金刚”上动脑筋、作文章。 经过多年的赛事引进和冰迷培育,上海已经有一大批冰迷。根据组委会人士介绍,3天的赛事有25000人次现场观赛,上座率超过70%。 上海举办冰雪赛事,是在南方城市以商业化手段开展冰雪项目的一个尝试;也是打造中外冰雪选手交流竞技平台的一个尝试。例如,上海超级杯给中国冰舞选手、队列滑选手在本土和国外选手交流的绝佳机会。这次超级杯5组冰舞选手有2组来自中国;4队队列滑选手中有1队来自中国。 在项目设置上,主办方考虑到项目的观赏性,还考虑到普及性。观赏性是指今年的项目包括观众喜闻乐见的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女子3000米接力、队列滑及花样滑冰;普及性是指项目包括短道速滑奥运项目,还包括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该项目上届超级杯就试水,效果不错,并且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新增小项,最终中国队获得这个混合接力的冠军。5个比赛时间段都是一个完整的比赛段落,都有冠军产生,也是项目编排的一个亮点。第3天最后段落的选手们答谢演出,更是一场难得的艺术盛宴。 上海超级杯组委会对今年的超级杯提出了“其实冰不同”的口号,旨在推广冰上项目,进行赛事品牌打造。上海超级杯,无疑也是上海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组成部分。 支撑体系:从零基础到熟练工 上海并非是天然举办冰雪项目的首选地。不过近10年来,随着冰上项目的开展和赛事举行,特别是2011年东方体育中心首次承办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后,相应赛事保障团队和支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东方体育中心今年9月举办了13场篮球世界杯的比赛,然后就是国庆期间为期3天的上海超级杯。其实,在赛事之前,东方体育中心还举办了企业的发布活动。而冰雪项目对场地的需求和准备时间要求比较高。据组委会介绍,企业发布会进行的同时,场地地下的冷凝管已经启动预冷模式,在第二天下午达到了零下12度,达到了可以浇冰的温度要求。整个场地制冰分为5个步骤,第一步浇水,第二步浇白色涂料,第三步喷水,第四步喷商标和图标,第五步找平,最后还需要用冰车上的冰刀对整个冰面进行杂质清理和磨平。 上海超级杯有3个项目,其中花滑比赛和短道速滑比赛的冰场厚度不同,后者为3.5公分,而花滑比赛需要5.5-6公分。比赛不同段落需要针对性的浇冰,而段落的比赛项目之间也需要冰车进场浇冰修复,以保证后续比赛的正常进行。浇冰其实是手艺活,需要熟练工,需要根据每一处冰面的情况,随时调整冰车的出水量、冰刀深度、车速等,以最快速度完成冰场的修复。 其实赛事的运营团队还包括运动员的邀请。不同项目运动员有自己的训练和比赛周期,大牌明星还有自己的“档期”。因此邀请170多位中外冰上运动员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参加同一个比赛,其间的工作千头万绪,沟通、协调工作纷繁复杂。这次参赛的运动员有北美的加拿大、欧洲的荷兰、俄罗斯、意大利以及亚洲的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已经担任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的申雪、花样滑冰总教练的赵宏博也来到现场,后者执教的两对中国双人滑选手分别获得冠军和季军。 冰迷基础: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冰上项目主要在室内场馆举行,对举办地的气候、地形等的要求不如雪上项目要求高,在南方一些城市,冰上项目逐渐开展。上海是国内南方城市中冰场建设、项目推广、赛事开展都比较好的城市之一,并且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冰迷。笔者的一位朋友介绍说,有冰球专门从成都到上海来观赛。 上海超级杯包括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队列滑项目,现场观众根据自己时间、喜好安排行程和观赛。大多数冰迷对项目背景、参赛选手和观赛礼仪已经大致了解,在恰当的时间给予选手掌声和欢呼。在女子单人滑比赛中,俄罗斯花滑女单明星梅德韦杰娃收获了最多的掌声和毛绒玩具,以至于拣毛绒玩具的小朋友着实忙乎了一阵子。10月3日第一天比赛日没有花滑男单项目,金博洋冰迷确记得他的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