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江滨路 改革彰显着民本情怀—— 30多年前,龙港农民自带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完成了中国农民建城的一次壮举。 作为龙港镇第一任党委书记,当年带着龙港农民一起建城的陈定模,难掩内心激动:“龙港建城,顺应群众意愿、 改善群众生活;龙港撤镇设市,同样如此。” 龙港撤镇设市,始终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芒。 关切两地协同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正不断谋划、周密布局,致力于让苍南、龙港两地机制共创、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民生共享。 关切百姓民生热点,温州市将建立常态化的统筹协调机制,做好相关工作,确保过渡期内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保、公积金等公共服务不受影响。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翁建荣表示,龙港撤镇设市,围绕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固化改革成果,有助于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当梦想变成现实,一次次书写传奇的龙港人正续写新的传奇。 “镇改市”大幕徐徐拉开 城里的许多变化,于细处而生,且凝眸,且倾听,春意浓。 龙港居民孙安迪悄然发现,“共推镇改市”的横幅,不知何时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生活里,无声地告诉人们,不久的将来,他们即将跻身“市民”行列。 变化,始于2014年12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声中,龙港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坚持“简政放权、精简高效,综合配套、循序渐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龙港蹄疾步稳推进试点工作。 41个镇级机构整合为15个大部门,承接1575项苍南县下放的县级权限事项,基本具备县级管理能力。4年多的努力,龙港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具备县级管理能力,大部门制改革和县级权限下放的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复制推广。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为龙港撤镇设市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点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翁建荣说。 市委党校教授朱康对说,龙港的试点经验,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作出了有效探索。龙港撤镇设市,为温州续写改革创新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昔日的龙金大道 敢闯的龙港再出发 历史,注定会记住这个特殊年份。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特殊节点上,中国新型城市化改革落下关键一子。 “龙港撤镇设市,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调整,也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改革和探索。”省民政厅厅长王剑侯表示,龙港撤镇设市这一改革的亮点和特色,概括起来就是“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 机构“大部制”—— 龙港将大幅度精简机构,考虑设置15个党政部门,其中党委部门6个,政府部门9个,比省内同类县市机构数量少约60%。举个例子,经济管理方面,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技、商务等12项职能将集中归于经济发展局;民生事务方面,教育、民政、医疗保障等8项管理职能归于社会事业局。 在这些“大部门”中,龙港在全国率先创设基层治理委员会,负责片区管理机构基层治理平台人员的编制归属及派驻,统筹协调村居(社区)、基层治理平台的基层治理事务,有力增强对基层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力,有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昔日的龙港大道 行政“低成本”—— 在机构优化和管理体制调整后,龙港与同等人口规模的县相比,编制总量压缩了40%以上。为确保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降低,龙港将通过创新岗位设置和编制改革,实行“条块结合、职能融合”“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体制机制,全力保障基层治理得到充足的人员力量支撑。 治理“高效率”—— 以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龙港将把政府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平台和村居。同时,将强化村居自治,通过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打造社工人才队伍,建立片区、村居、网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着力提高基层便民服务水平。 “心潮澎湃”,陈定模反反复复地和记者说着这个词。81岁的老人,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三十五个春秋,为之奔走,为之呐喊。从中年到老年,从青丝到白发,其间甘苦自知,然而无怨无悔……今天终于圆了城市梦想。 65岁的李其铁,盘算着要从北京赶回龙港,亲眼见证龙港市设立挂牌的那一刻。从1990年起连任龙港两届镇长的他,写下这样的诗:“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之乡就是圆梦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