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要拓展多种清洁供暖方式,主推清洁煤、生物质供暖。这标志着已经在全国大范围开展的“煤改气”工程将迎来重大变革。 “煤改气”作为我国控制环境污染的战略决策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利国利民、清洁取暖、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 然而,随着在“煤改气”实施过程中引发的气荒、安全事故、补贴难到位、居民用不起等各种问题的接踵而来,一直饱受争议的“气改”工程的处境愈发尴尬了。 如今,国家能源局的“官宣叫停”意味着有关政策制定者终于意识到燃煤“一刀切”不可取,“煤改气”或将消失在民众视野。 01匆匆上马 2015年,“煤改气”计划首次被提出,就已经在全国多地开始实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2017年,四部门联合启动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中,通过竞争性选拔的方式确定了首批12个试点城市,并拨付了总共60亿元奖励资金。 当年,全国共完成煤改电、煤改气578万户,其中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就完成394万户,2018年北方地区清洁能源改造工作预计将完成煤改气、煤改电400万户,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煤改气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与“煤改气”取得阶段性成果相伴随的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 多位专家们指出,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而雾霾的主要成分PM2.5的罪魁祸首正是氮氧化物。“经过科学计算,火电厂煤改气后,氮氧化物排放量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雾霾会恶化。” 2018年8月29日,当新一轮供暖工作已经启动之际,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指出“煤改气”不能一哄而上。 02乱象杂生 这项关乎亿万民生的工程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冬春季节天然气供应紧张,再加上一些地区盲目扩大“煤改气”实施规模,影响了部分群众冬季取暖。 2017年11月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表文章提到“任务提前完成。”根据相关媒体报告,当年完成400万户家庭煤改气计划,显然这一数字超出了最初预期,但也代表着严重超过了我国的天然气供应能力,于是,自气改后,最为严重的全国性气荒出现了。 此外,大幅增加了人民生活成本支出,也成为了煤改气保守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016 -2017年,在煤改气的助推下,尽管中国的液化天然气市场供应增加了30%,但部分地区仍然出现了一些因天然气供应紧张而价格上涨的问题。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煤改气给农民的生活增加幅度高达50%,在气荒与高成本双重挤压下,在一些农村学校甚至出现了无法供暖,学生挨冻的情况。 推进清洁供暖,能源供应是个大问题。我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短缺,2017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是38%,2018年上半年提高到43.3%。加上农村地区电网条件普遍较差,清洁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国内储气能力不足,峰值压力难以降低,让政府当机立断又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扩大天然气进口。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仅2018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就增长了15%以上,进口同比增长31.9%,至9040万吨,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中国对天然气需求的变化甚至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2017年底的报道显示,中国的煤改气战略还给液化天然气市场带来很大冲击,促使亚洲的现货价格几乎涨到今年早些时候低点的两倍。 路透社报道说,现在液化天然气正由日本转出口到中国,调转方向驶往中国的还有最远来自巴西的油轮。 国营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雇用100辆卡车从约2252公里以外的南方向北方调运液化天然气,中国对天然气的急切需求可见一斑。 然而,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从京津周边边“2+26”个城市看,2018年的采暖季散煤治理效果仍然不佳。 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资金的束缚。地方政府通过“煤改气”从中央领取了补贴,但相应的配套资金没有到位,社会上的融资更是无法落实,由此导致了“煤改气”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一些地方不顾实际,盲目扩大“煤改气”实施规模,甚至“以改定气”,先改了再说。等到供暖的开始了,下面跟省里说缺气,省里再向北京要。还有一些地方觉得“煤改气”简单易行,放弃了其他可行的清洁能源取暖路径,一哄而上搞“煤改气”。这不仅失去了试点意义,还人为造成天然气供应缺口,加剧了供需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