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对银行物理网点带来冲击。移动支付的发展让大家对现金的需求大大减少,社区支行ATM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过去传统网点每天有三四百人进出,现在一天不到100个人。 据银行业协会介绍,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781.77亿笔,同比增长6.97%;离柜交易金额达1936.52万亿元;离柜率达88.67%,同比提高4.36个百分点。“没人去银行网点,更没人去社区支行了。”甄新伟称,我国银行机构十分重视科技金融发现,着力发展电子渠道,远程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对社区银行所承担的传统渠道服务替代很快,这是社区银行关闭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社区支行走向何方?李奇霖认为,“轻型化、精简化、智能化、自动化、亲民化、精细化”将是社区银行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可以借助广泛的网点分布和深入居民社区的优势,借用互联网平台和外国银行的经验和思路,开展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各种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各种场景体验的社区服务。 甄新伟表示,要高度重视社区银行服务作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补充作用,以及对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机构要进一步强化社区银行目标客户导向,夯实社区银行持续发展基础,促进社区银行高质量发展。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社区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定位不同,在生存发展方向上也需要有差异,可以针对社区银行老年客户多的特点,开办多种活动,增加老年客户的黏性,针对性设计老年客户专属金融产品。 兴业银行普惠金融部网点运营处副处长纪焱:未来,老年客群的整体服务上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比方说结合老年大健康,包括周边生态圈的建设,给老年客群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未来的社区可能要看到互联网的社区,而不是我们传统居住的这种社区,如果用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以后的社群服务更多是要通过互联网去完成。在这点上,我觉得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拓展。 社区银行应跟上时代步伐 社区银行作为“家门口的银行”,曾被寄希望打通银行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银行业转型的方向。不过,不少社区银行近来却遭遇了关门的困境。 回想6年前,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着实让传统银行着了急。面对竞争压力,各家银行纷纷布局社区银行。相比传统银行网点,社区银行具有面积小、运营成本低的优势,银行工作人员长期驻扎社区,容易同居民形成良好互动,有助于挖掘客户和深度营销。可是,有些社区银行是一哄而上走进社区的,有些在选址时考虑不周,提供的服务也比较简单和同质化,不少社区银行并未真正融入社区,为今天的困境埋下了隐患。 同时,给社区银行带来更大挑战的是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金融科技快速发展,银行传统业务呈现较高的离柜率。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业务不需要再去银行柜台办理。比如,移动支付发展让人们对现金的使用需求已大大降低,社区银行的ATM机使用率越来越低,以前在社区银行缴纳水气电费的居民,如今在家坐在沙发上,点点手机就能办理。过去每天三四百人客流量的一些银行网点,现在可能一天都不到百人。 社区银行还有没有发展前途?答案是肯定的。社区银行仍是银行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天地。比如,社区中的老年人更需要传统正规的金融服务。现实中,很多非法金融机构针对老年人搞所谓的“高息揽储”金融诈骗,社区银行可以更好地“开正门”“堵偏门”,帮助老年人正确安全地,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资金安全。 社区银行并非只能服务老年人,部分社区银行关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社区银行都无法存活。实践中,那些靠差异化发展的社区银行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很好。进入这些社区银行,人们就好像进入了咖啡厅,或者进入了宠物店,这里成为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未来,社区银行可以借助广泛的网点分布和深入居民社区的优势,借用互联网平台和开展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各种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场景体验的社区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社区银行必须紧紧拥抱科技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落后的网点自然会被淘汰,新的“轻型化、精简化、智能化、亲民化、精细化”网点则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须知,科技发展带来的不是银行网点消失,而是银行网点变得越来越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