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当地一位技术员研发出浅埋滴灌的技术,将埋滴灌带的位置,从原来的地下5-7厘米,升高到2-3厘米,在科左中旗推广,此后,又研发出精准控量的技术,针对不同作物、不同阶段,供给不同水量。梅园雪说,“可以说,科左中旗花了20年,完成了灌溉转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灌溉技术,目前的浅埋滴灌,可以节水30%-40%”,梅园雪说。 漫山桃花,被灌溉改变的荒山绿化 姜文来告诉记者,喷灌、滴灌都是节水效果较好的灌溉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这些技术又有不同的细分,“比如新疆推广使用的膜下滴灌技术,就是在滴灌的基础上上面加一层塑料膜,更加提高了用水效率。在通辽大面积使用的是浅埋滴灌,就是将滴管直接埋在地下,也大大提升了用水效率”。 滴灌技术最早由以色列人发明,于上世纪末引入中国,目前已经在全国各个地方广泛使用,适用于大部分缺水、或水资源调动困难的区域。 在山东蒙阴,正是大樱桃成熟的季节,当地樱桃树、蜜桃树大多种植在山坡上,普通灌溉方式难以实现,而且,果树需水量最大的春夏之际,正是当地河流的枯水期,难以满足灌溉需求。为此,当地以村、合作社等组织为单位,在山坡上建设蓄水池蓄水,通过滴灌管道,将蓄水池的水引到果园中进行滴灌或喷灌。 在陕西延安苹果产区,水肥一体的滴灌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一位当地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苹果园里埋设滴灌管道,并设置肥料添加口,通过管道,既可以浇水,也可以追肥,“方便、直接,用水少,效果好,而且省人工”,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当地多个县域推广普及。 “农业节水在节水中最具有潜力,提高灌溉效率可以有效缓解农业用水短缺,让一滴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农业节水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业节水是农业绿色发展重要内容,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姜文来说,“2018年,我国农业用水量为369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6015亿立方米的61.4%。如果农业用水减少1%,那么就能减少农业用水量37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比北京市全年用水量还多。” 未来水利,全自动智能化高效灌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逐年提升,但和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仍有差距,姜文来说,“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高效节水方面投入有限。二是我国农田节水技术起步较晚,需要一定时间提升。三是有些灌溉技术,还存在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过程,比如家庭承包的小块土地,会限制一些技术的应用。四是农业生产价值较低,收益不高,影响农民建设农田的积极性”。 此外,在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灌溉用水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姜文来说,“目前主要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南北差异增大,如2018年东部的山东比西部的甘肃高出14.5%,北部的辽宁比南部的湖南高出14.3%。农田灌溉用水效率的高低与水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凡是水资源短缺且经济水平高地区,重视农业节水工作,同时有经济资源可以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农田灌溉用水效率就高”。 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用更少的水,灌溉更多的农作物,既是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随着生态发展观念的深入,未来这方面必然会有更大的作为”,姜文来说。 喷灌、滴灌、水肥一体等技术逐渐推广,未来会不会有更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姜文来说,“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未来的灌溉技术是会更加现代化、智能化。比如通过各种探头获得作物需求的数据,经过科学的计算,然后实施精准灌溉,在灌溉时间、灌溉量、灌溉用水等方面,完全实现自动控制,效率会更高。”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电话:010-62110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