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订单取消还是减少,这些企业的日子都比较苦涩,大多数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现在减少人工成本大势所趋,有不少企业为压缩经营成本而被迫“放假”的现象。至于放假到何时,可能是两三个月也可能是更长的时间,这一切都是要看全球疫情防控的效果和经济恢复的程度来定。 如果员工主动提出离职,工资也可以发放到今年3月底,按实际天数计算。
影响波及服装上下游、国内外 欧美疫情影响了服装外贸的春夏订单,做冬季服装的老板也担心受到波及。 尽管羽绒服的销售季节在晚秋和冬季,但一位羽绒服生产厂老板表示,自欧洲疫情暴发以来,他的心一直悬着,“我担心疫情控制不住,订单会被取消。”这家工厂的欧洲客户分布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近期受疫情影响严重。 老板曹辉(化名)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向意大利寄送样品、资料已经比较困难,他担心法国等其他国家陆续也会出现困难。“之前和意大利客人联系的时候,他们都很无所谓的样子,现在开始紧张了,让我们寄口罩,我们寄出去了很多口罩。” 曹辉的工厂除羽绒服,也生产其他外套产品,他表示,已经有美国客户告诉他情况很糟糕,本来预期4月出货一批薄夹克产品,这位美国客户告诉他需要时间考虑要不要生产这批货。 羽绒服的单一般是3月-4月接,6月-8月出货。他说最近客户下了一部分订单,但他不放心,希望客户能支付定金,一些客户愿意,一些不同意。 客户原则上不能取消已经生产的订单,但曹辉担心疫情对欧美市场产生更多负面影响,如果消费信心持续下滑,客户还是会取消订单,所以他选择将货期往后拖,暂不生产,继续观察客户国家的情况,如果疫情有好转,再进一步协商生产计划。 影响也在向上游传导。天虹纺织是全球最大包芯棉纺织品供应商之一,其徐州工厂是做纱线的中型工厂,该工厂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出口导向的中国服装产业链受欧美疫情影响很大。纱线是服装的上游原材料,织布厂采购纱线织布,再将布匹售给印染厂,印染厂将布供应给服装厂。此次疫情首先影响成衣的内销和出口订单,影响再传导到上游印染、面料,再触及织布,织布反馈到纺纱。“现在上游纺织、印染、面料,以及下游服装企业态度都很谨慎,不像往常那样做大规模采购原材料的规划。”
目前纱线的上游原材料棉花的价格也在下跌。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及期货数据,近期棉纱价格、棉花价格都在下行。 中国为东南亚工厂提供大量原料半成品,疫情对东南亚供应链也造成了打击。在中国和东南亚有多家工厂的大型服装生产商溢达集团全球营运董事总经理童成告诉《财经》记者,疫情在全球持续,多个国家实施更严厉的防疫政策,甚至要求生产非必需品的企业短暂停工,这对其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毛里求斯海外生产线造成了一定影响。 不仅是外贸,疫情对内销市场的影响还在延续。 巴拉巴拉是森马集团旗下儿童服装,为该品牌提供ODM(设计+生产)服务的工厂老板告诉《财经》记者,巴拉巴拉此前告诉工厂,没操作的订单全部暂停,已经操作出货、2月应付的款拖到现在还未结,要等到4月才能结款。该品牌此前也要求供应商帮忙卖货,给供应商排名,其副总裁也做起了直播。 上述工厂老板表示,巴拉巴拉、太平鸟、七匹狼等开了大量实体店的国内品牌,目前压力都很大。很多品牌急于出货,老板带头在朋友圈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为求生存,一些品牌已开始裁员。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工厂是在拖欠下游原料生产厂家账款、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下经营。外贸商王福斌说,品牌与工厂的交易是赊销模式,运作订单2个-3个月,出货后2个-3个月回款,长期没有进项,工厂要垫资运作、支付人工,如果财务状况不佳,在此次疫情期间或许会难以维持。
消费需求何时能够恢复? 消费的恢复,一方面是中国市场,一方面是海外市场。目前中国的疫情已经控制住,但持续有来自海外的输入性病例进入,许多白领依然应公司要求宅家办公,商圈虽然开业,人流远远没有恢复正常,商场店铺门可罗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2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下滑30.9%;虽然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增长了3.0%,但贡献增长量的是吃类和用类商品,穿类商品则下降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