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雨花台》、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歌曲《蓝天下》、图书《因为爸爸》等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淮剧《小镇》、苏剧《国鼎魂》先后荣获“文华大奖”;《黄雀记》斩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七层宝塔》等3部作品同时入选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运之河》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捧得7项大奖……这些反映斑斓社会现实与伟大时代变迁的作品,体现江苏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生动实践。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江苏积极融入中华文明标识建设工程,将江苏的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最精彩的一段”,江苏明确“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为传承中华文脉、复兴中华文化贡献江苏智慧和力量。不久前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江苏是大运河国家公园试点工作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 策应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连续举办两届“江南文脉论坛”,邀请全球嘉宾在文化认同上构建更大同心圆,在文明共识上寻求更大公约数; 全面梳理江苏文脉资源,彰显江苏文化,2016年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编辑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 积极打造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紫金合唱节、紫金文创设计大赛等文化品牌活动“紫金”矩阵,把文化的盛会办成人民的节日; …… 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5年来,一部部作品,一场场活动,一个个行动,呈现出文艺精品生产高地的斑斓画卷,回响着文化强省征程上的铿锵足音。 绣花功夫抓治理, 为“中国之治”探新路 每天不少于4小时的网格巡查,微信步数一天2万步以上,这是淮安市淮安区山阳街道网格员韦静的日常。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其中提到的网格化管理,已成为江苏人生活的一部分。2017年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网格化治理省域全覆盖,全省规范设立12万张网格,配备近30万专兼职网格员,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推动江苏社会治理创新走在前列。 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时代“枫桥经验”、“放管服”改革……一张张“金名片”背后,是江苏为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所贡献的经验和智慧。 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激发乡贤能量、打造智慧网格、推行“网格+警格”……各地从精细处入手,从民心中聚力,用网格化管理这根“绣花针”,“绣”出一幅幅平安画卷。盐城市盐都区张庄街道依靠网格员的“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街道警情两年降近一半。南京市江宁区将民政、公安、司法、人社、城管等16个部门相关职能整合纳入全要素网格,变“独角戏”为多部门协力参与的“大合唱”。 当网格化治理与文明实践发生深度“碰撞”,改变显而易见。去年7月,苏州市相城区澄阳街道成立社会综合治理联动分中心,创新探索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融入网格,社区网格员每天在所辖网格内,针对文明测评长效管理清单进行无死角常态化巡查,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流动摊贩、乱贴小广告等城市治理“老大难”迎刃而解。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多元共治的网格化微自治机制正在形成。“坚持开放共治,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实行多元共治是江苏的成功经验。”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春龙说。 从过去单纯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治安稳定,到今天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江苏有了更多新探索、新内涵。 11月28日,公安部在北京举行首批100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命名揭晓仪式,江苏有南京市夫子庙派出所、高邮市公安局菱塘派出所等5家派出所入选,他们均在各自辖区打造多元治理的“小气候”。 “咱们菱塘好地方,四海宾朋常来访;乡和业兴民风淳,高邮湖畔明珠亮”,这是传唱在菱塘回族乡的新歌谣。菱塘派出所推行由村法律顾问、村部代表、“五老人员”等参加的“圆桌会议”,实现“民事民管”。菱塘回族乡清真村党总支书记吴庆才说,圆桌会议“不分上下”,不“抬扛”,大家围绕议事桌,有一说一、有理讲理,让群众安居乐业,共享发展成果。 从“各自为政”到“群策群治”,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绣花”,一个社会治理新格局下的江苏,正在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为“中国之治”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