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华图教育冲刺资本市场的欲望仍然强烈。2018年初,华图教育在新三板摘牌,结束了作为一家新三板公司的历史,并将上市目的地转向港股,这也是新三板市场出现的首例摘牌转道港股市场的案例。然而时至今日,华图教育的港股上市动作仍无进展。至此7年时间,华图教育冲刺上市计划5次折戟。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教育类企业寻求上市的战略天生具有缺陷性,在国外,教育公司盈利的案例也十分少见,而在中国,教育的公益性属性与上市公司的营利性背道而驰。作为上市公司中的资产,教育公司如果不能盈利,企业不会被投资者认可;如果盈利,又与教育法律冲突。 “与其他行业相比,教育行业在收费上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这很容易产生问题,比如一些课程要求学员预付款,合同可能第二年到期,但这究竟是合同款还是应收款,在概念的界定上是模糊的。”在教育行业资深人士朱培元看来,许多教育公司采用的是粗犷式经营,这也会影响到公司的上市进程。 “政府对教育承担的责任有限,所以社会上产生了培训机构和培训活动,但最终掏钱的还是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培训机构可以采取简单复制的方式获利,但红黄蓝虐童风波过后,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教培机构的监管力度,其盈利空间也会受到影响,培训并不适合作为长期的商业项目来运作。” 储朝晖指出,目前许多教育公司正在经历转型阵痛,过快膨胀和上市未必是好的选择,如果不顾市场需求,教育公司的盈利将无法持久。 政策、资本助力教育产业 在教育产业,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公教育”)与华图教育并称“公考双雄”,业内流传着一个说法:“有华图的地方,必有中公。”根据弗罗斯特沙利文报告,2017年,在国内公务员培训领域,华图教育占12.7%的份额,中公教育占20.9%的份额。而在资本推动下,2019年2月,中公教育借壳上市,二者的距离正逐渐拉大。 根据公司财报提供的数据,2016~2018年,中公教育营业收入分别为25.34亿元、40.70亿元和62.57元,净利润分别为3.30亿元、5.26亿元和11.22亿元。华图教育暂未披露近三年完整的财务审计数据,可以参考的是,2015~2016年,华图教育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80亿元和19.6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61亿元和3.14亿元。 课程设置差异或造就二者业绩悬殊。据记者了解,两者都以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为主,收入类型主要分为面授培训、线上培训,但华图教育2018年初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自2015年以来,公司线上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左右,其中2017年的线上收入不足1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中公教育的面授培训收入和线上培训收入较为均衡,2017年的线上培训收入已达到3.54亿元。 “华图教育和中公教育已竞争多年,以前双方的规模相差不大,之所以现在落后于中公教育,问题可能出在华图教育发展战略上,华图教育也在为此头疼。”朱培元向记者透露。他进一步指出,随着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以及民间资本驱动,教育产业正迎来蓝海市场,华图教育若这次能借壳山鼎设计上市,未来有可能扯平与中公教育的差距。 2019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随着政策落地,创新的职业教育产业业态将不断涌现。 对此,王磊坦言,政策因素对于教育产业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过去人们对于职业教育有一种偏见,现在政府开始重视这一问题,相继着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校内和校内正在逐步打通。当前,职业教育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与互联网联系密切,在线教学和付费场景是“新宠”;二是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培养出的职教人才直接面向市场与社会。 宋清辉认为,教育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特点十分突出,这非常考验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有足够大的耐心在教育领域精耕细作。由于教育行业技术壁垒、资金壁垒等相对较低,因此吸引了大量企业及资本涌入,未来市场竞争格局或将会逐渐分化。 “教育行业入门门槛相对较低,许多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都有涉足教育板块的业务,而教育公司核心竞争力就是师资和营销,其中营销端是最容易见到成效的,未来三到五年,新职业教育产业将会产生区域性巨头公司。”朱培元认为,随着职业教育行业改革政策落地,产业升级刺激专业人才需求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将会加码布局优质教育资产。原标题:联姻山鼎设计,华图教育能否再次冲刺A股? |